□ 张锦芸
小时候去广东阳春市双滘镇黄江村的外婆家,最开心的就是吃外婆做的磨豆腐或者“粑皮”。磨豆腐等待的时间比较长,那时缺乏耐心的我们最喜欢的还是外婆做的“粑皮”。
妈妈带着我们回外婆家玩耍,外婆和妈妈聊天到深夜,外婆睡觉前把新米洗干净,然后浸泡大半夜。一早就让小姨到溪里提水,把堂屋里那盘太公遗留下来的石磨上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涮洗得干干净净。我负责把蒸架、竹匾和布拿到小溪里,洗去灰尘,炊“粑皮”、晾“粑皮”用。
做了早餐洗了全家衣服的妈妈和外婆结伴去磨米浆,妈妈推磨,外婆轻巧地把一勺子米和水放进磨心,随着吱吱呀呀的磨盘转动的声音,白花花的米浆就出来啦,流到木桶里,越来越多……我们一群孩子在堂屋前的地坪“跳大海”“抛石子”,眼睛却不时看她们的进度,总盼着快快有东西吃。
在供销社工作的外公知道我们来了,也回来帮忙。外公把花生炒香,碾成花生粉末,把蒜米捣碎,用花生油煎香,加入豉油,备用。还架起木柴,烧了一大锅水……米浆提回来,外婆舀了一勺开水加入米浆里,舀起流下,米浆刚刚流成一条线,就调好了“生熟浆”。加入开水太多,做出来的“粑皮”太软,口感不好;加入的水太少,米浆又太硬,炊出的“粑皮”口感也不好吃,不爽口的。
很快,把蒸架放入热气腾腾的开水锅里,舀一勺子米浆放入铺了布的蒸笼里,把蒸笼放在开水锅的架子上,盖上厚重的木锅盖……一眨眼功夫,外婆揭开锅盖,原先白白的米浆,成了一张淡淡米黄色的“布”,把“布”摊在竹匾上,轻轻地撕开布,等“布”不烫手,就是“粑皮”了。晾凉后折成一匹布那样,然后切成一条条,用碗装了,淋了香香的蒜蓉豉油,撒上花生末……那个味道,真是很好吃。
有时候,外公会买了猪杂回来,做焖“猪杂粑皮”给我们吃。不过,这要爸爸也来了,外公才会买的。父亲或许就是这样的,想另外的一个男人善待自己的女儿,都是这么热情吧。
几十年过去了,外公外婆都不在了。去双滘鸡笼顶的时候,在黄江村委的路边小店,又吃到双滘的粑皮,吃撑了。早几天,又下双滘玩耍,满桌的黑山羊、香猪肉,还有双滘“粑皮”,邻座问我,“黑山羊肉香猪肉这么好吃,怎么你就爱吃粑皮”!不过,用羊汤、香菜、葱末拌的“豪华版”“粑皮”,邻座看见了,也如法炮制,于是大家都如此,满桌的肉菜,就只有“粑皮”不剩……因为,双滘粑皮,还是用传统的手工做成,最重要的是真材实料,米是新米,不加太多的水,所以味道好吃。吃惯了那些普通的米粉,一吃双滘“粑皮”,就觉得是最好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