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食品科技
3上一版  下一版4
 
研究发现中华蜜蜂中毒后能自我解毒
食物之间的“禁忌”真的存在吗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年4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究发现中华蜜蜂中毒后能自我解毒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中华蜜蜂采到有毒花蜜后虽然会中毒,但进化中渐渐表现出更高的耐毒性,并形成自我解毒和适应机制。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实验生物学期刊》上。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谭垦介绍,植物花蜜中的生物碱有阻止盗蜜者、减少昆虫取食频次、鼓励更有效的传粉者等功能。如昆明山海棠,它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区,常在6月开花,其花蜜中含有多种能引起蜜蜂中毒的生物碱,雷公藤甲素便是其中之一。人误食这种蜂蜜,也会有中毒甚至死亡的风险。

“研究表明,如果有选择,蜜蜂偏好采食无毒花蜜,但如没有无毒花蜜,也会不顾危险去采食有毒花蜜。6月是蜜源匮乏期,却是昆明山海棠盛花期,蜜蜂愿意冒这个险。”谭垦说。

为搞清有毒蜜源对中华蜜蜂采集行为的影响,研究组用含有雷公藤甲素的糖水喂食采集蜂,并用专门仪器开展蜜蜂学习和记忆的系列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雷公藤甲素会使蜜蜂快速中毒死亡,而正常浓度或低浓度雷公藤甲素对蜜蜂的学习或记忆都无明显影响,也不干扰蜜蜂的采集能力。

谭垦说:“这充分说明昆明山海棠与中华蜜蜂存在微妙的协同进化关系,该植物在蜜蜂缺蜜期开花,弥补了蜜源匮乏的困境;但在进化中,中华蜜蜂又表现出对该植物更高的耐毒性,并形成相应解毒机制,从而能为该植物授粉。”

(新华网)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