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大家讲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谨防“消费投诉公示”沦为摆设
茶叶陷阱: 符号消费让人钻了空子
两会矿泉水“小标签” 引领会议新风尚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年3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谨防“消费投诉公示”沦为摆设

 

□ 何勇海

近日,浙江省工商局印发《全面开展消费投诉公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开展好消费投诉公示试点,将投诉涉及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典型案例、热点问题、苗头性问题、潜在风险等向社会作公示发布。同时据媒体报道,近期广东省首个消费公示平台——佛山市南海区消费投诉公示平台上线,首批上线数据涉8个行业的600多家企业,超3600条消费投诉信息,5家投诉量靠前的企业被曝光。

浙江与广东开展的消费投诉公示,是根据原国家工商总局的总体部署开展的。消费投诉公示相关试点和平台,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有多重利好。

消费投诉公示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也是风险警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都赋予消费者以知情权,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权询问和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有关情况。而商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是否被投诉过、投诉率有多高、投诉善后处理状况等,都应包含在“真实情况”或“有关情况”里,以便于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策前进行甄别和选择,以规避可能的消费陷阱与纠纷。

消费投诉公示也是对商家的信用展示与责任督促。近年来,一些商家面对越来越严密的制度,之所以并不害怕消费者投诉与行政处罚,屡屡侵犯消费者权益,就是因为纵有消费者投诉也相当于“关门打狗”,社会负面影响有限。而在消费投诉公示制度之下,当一桩桩、一件件消费投诉被公示于众,商家不仅会承受行政监管压力和舆论压力,还会面临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多种选择,这无疑有助于倒逼商家诚信守法经营。

消费投诉公示还有助于净化市场、优胜劣汰。以往,哪些经营主体被投诉得多、投诉善后处理不积极,消费者往往无从知晓,那些被投诉的商家也会极力掩盖,甚至可能通过虚假宣传美化自我,从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之势。但当消费者的一个个“差评”被公诸于众,那些不曾被投诉或投诉量少、处理投诉、解决问题迅速的商家就会在竞争中胜出,可望达到“良币驱逐劣币”之效。

当然,消费投诉公示要真正发挥作用,还得考验管理智慧。比如,如何公示才能产生最好效果?这些年,不少地方在超市、农贸市场相继设置肉菜追溯查询终端,希望实现肉菜“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然而大多数不仅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还浪费了钱财。现在,有的地方打算在经营场所设置消费市场智能服务终端,方便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或触摸,查询商家的被评价和投诉情况,会否又沦为摆设?

设置消费市场智能服务终端后,要大力宣传,让消费者普遍知晓此为何物、如何操作。不能像肉菜追溯查询终端那样,许多人根本不认识这个“先进设备”,更不能像一些市场管理者对待肉菜追溯查询终端那样,因为觉得增加了管理运营维护成本,就干脆不联网,甚至不开机、不管理、不维护。

要让公示效果最大化,除了通过智能服务终端进行公示,还需充分利用所有信息化系统和公示平台,如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主流媒体、消费维权网络乃至于社区、村居公示栏等渠道,多方利用,方能广而告之。此外,公示内容要及时更新,比如基本每月、每周甚至每天发布一次,以便于消费者查询到最新的消费投诉处理情况。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