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大家讲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百年品牌不要倒在“钱眼”里
科普的“硬指标”还需“软功夫”兑现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年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品牌不要倒在“钱眼”里

 

□ 陈鸣默

在华北地区,驴肉火烧是大家所喜爱的传统小吃,大大小小的驴肉火烧店也遍布在华北的各大城市,一如“沙县小吃”“兰州拉面”,声名远扬。“河间驴肉火烧”是拥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小吃,因此这些店铺,也多以“河间驴肉火烧”作为卖点。

然而在坊间,经常传出不要去吃驴肉火烧的声音。原因无他,以现有驴的养殖成本和数量,根本不够支撑起庞大的驴肉火烧消费市场。日前,媒体的调查揭秘,坐实了坊间的这一传闻。

报道里,在被冠以“中国驴肉火烧之乡”的河北河间,多个乡镇存在熟食加工“黑作坊”,他们所加工的“河间驴肉”多不含驴肉,而是由骡子肉、马肉甚至猪肉,加上驴肉香精以及其他添加剂煮成。这样的“驴肉”价格低廉,一斤在20元左右。

就此次媒体调查结果来看,恐怕大家所吃到的绝大多数驴肉火烧,用的都是调查中所说的用其他肉替代熬煮所制成的假“河间驴肉”。因此,有一个问题亟待明确,这些熟食加工“黑作坊”,是怎样生存下来?毕竟,坊间传闻不会空穴来风,而每日数吨的假驴肉流出,也不可能被掩盖得天衣无缝,为何监管部门就发现不了?

从报道中来看,有关部门并非没有做过努力。当地食药监部门负责人对假驴肉并不讳言,多年来当地相关部门针对驴肉制品也开展了多次打击行动,但现实情况并不如人意。报道中的这些“黑作坊”,基本都没有营业执照,现场照片显示生产制作条件极其恶劣,多在民房里进行。

执法部门并非没有强力依仗,掺假掺杂是严重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可为何多次监管的效果依旧如此?个中问题,恐怕还需当地监管部门自查并改进了。

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是一个长久性问题,并不能只靠一次监管或者一次专项执法行动解决。如何让执法成果落实长久,并非没有途径。比如建立食品从业负面清单制度,对曾经出现过制售假驴肉的从业者、从业地点,实现定时定点周期性排查;比如加大对当地参与食品运输、乃至货物运输的货运公司的常态化检查,控制假驴肉流出的可能性……方法并不是没有,若河间有关部门愿意沉下心去,做好同假驴肉打拉锯战的准备,此次引发关注的假“河间驴肉”事件,就有可能不会发生。

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只会造成对品牌的伤害,过分逐利不会带来品牌的长远发展。当年的金华火腿如此,现在的“河间驴肉火烧”也是如此。

真假驴肉,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是难以区分的。现实的食品安全环境,本身已经动摇了消费者对市场信心。正是基于此,唯有在“河间驴肉”的流通上,严控质量把好关,让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真“河间驴肉火烧”,才是有关监管部门的应行之举。而这,也是维护好“河间驴肉火烧”这块百年品牌的题中之义。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