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食苑杂谈
3上一版
 
寒冬的一抹鲜甜
行走的玉米
孜然羊肉
一品包子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走的玉米

 

□ 佚名

从落地到收获,一百来天的生命之旅,玉米的一生注定是匆忙的。

开阔的田野里,金黄的麦茬亮铮铮的锋口直指苍天。男子吆着黄牛在前面犁沟,女子在后边点种。一尺一窝,一窝两粒。地是施足了猪羊牛粪的,黑黑的、暄暄的,有一种待孕母性的丰满与厚实。笸箩里那些黄灿灿的种子,是精心挑拣过的。女子点下一窝种子,就揉碎一把土坷垃,用潮湿的细土薄薄地盖好它们。那几天,男子天不亮就进了地。在起初的天光里,他只是一个轮廓或剪影,随着太阳渐渐升高,迷离的光线,会让你以为那是一个褐色的运动着的土疙瘩。男子的颜色与土地的颜色是一致的。但走近了,你会看到有细密的汗珠爬满了他的后背。那一颗颗晶莹的汗珠里,都映着一颗太阳。汗珠儿愈聚愈大,慢慢地汇成了一道小溪,然后顺着嶙峋的脊骨悄然流下。

播完种,要是恰逢一场痛雨,那当然是上苍的恩赐。现在日头红彤彤的,只能头顶骄阳灌水了。地是睁眼地,加上麦茬绊磕,只见源头水流,不见地里水动,大半天也不见浇完一垄。

浇完地,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孩子突然发现地角高处几窝没浇上水,心里很是着急。父亲说,不怕,玉米有灵性,能闻见水汽。娃儿不信,第二天早上偷偷刨开一看,玉米种果然已经喝得滚滚圆了。浇完三天,男子轻轻地用小齿耙顺了一遍地。隔过一天,满地就蹦出了绿芽子。那星星点点的绿,在炫目苍茫的原野特别的惹眼和惊艳。一阵风儿刮去,一场大雨落过,那苗就像初生的牛犊,带着一股蛮气,蹭蹭地往上窜。不几天,目光都被染绿了。

一路旅途劳顿,但夏末秋初时节,玉米却像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迎来了最妩媚的日子。那一阵儿,玉米的个儿已高过了额头,舒展的叶子像柔软的手臂随风轻拂,那些穿着青衣的玉米棒儿,飘着粉色的缨络,像少女羞涩的浅笑,让人怦然心动。它的顶上还冒出了鹅黄的穗子,那些仰天散开的发梢上,缀满了发夹样可人的小花。蜂蝶可以嘤嘤嗡嗡,人可不敢贸然采撷它,因为玉米叶边上的细刺,会在手上刻画上一条条不太痛的印痕。

踏进白露,玉米完全是一个丰乳肥臀的孕妇了,叶片粗大,杆儿高壮,怀里胖乎乎的棒子已渐渐分身。拨开皮儿,圆嘟嘟的颗粒已升满了浆汁。早饭前,娃儿娘踩着露草扳回了一篮棒子。男子坐在门槛上磨锄。娃儿娘说,娃儿念书太劳心了,青棒子补脑哩。男子不说话,手里的活儿也没停,棒子剥皮、摘须,丢进锅里,一袋烟工夫就满屋溢香。

走过中秋,玉米浑身金黄,硕大的棒子坠至腰间,已完全显出了老相。男子吃完了月饼,就安排收玉米的事了。玉米能换来学费,娃儿想帮忙,学校却要补课,手里拿着书本心里还乱慌慌的。等回到家,院子已立满了一座座金塔。娃儿没事,就剥了棒子晒颗粒。娃儿想的是爆米花,娃儿娘想的是玉米面酸辣搅团、苞谷糁,汉子想啥呢?

种一料玉米,汉子并没有获得太多想要的东西。但播种或作务的过程,就像是和一些守信的朋友或敦厚淳朴的兄弟姐妹相处的一段日子,有滋有味。来年,他还会再种满地玉米的。这是一种默契。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