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食苑杂谈
3上一版
 
舌尖上的民间之四季野味小菜
上海首届名优新保健食品展示会开幕
干锅带皮牛肉
冷锅鱼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年1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舌尖上的民间之四季野味小菜

 

□ 李汀

民间有味是清欢。遍山遍野的小菜采来,几缕烟火、几点鲜嫩、几垄薄雾,就在手间,就在心田。

春天的香椿芽,在几场春风春雨里,香椿树就开始冒出萌芽儿,几天功夫,萌芽儿抽成色泽酡红的香椿条条。一个枝条抽出一簇香椿条子,在春风中挥动小手。低处的香椿芽用手直接搬了,高处的就在长竿上绑上铁钩儿采摘。采摘在手里的香椿芽,香味化开近处的薄雾,不是一垄浓翠,而是悠久的淡墨。万物星星点点,而香椿抽出一束束的火苗。握着这一束束的火苗,云也有,雾也有,风也有,露也有。仿佛是乡村的白云一朵,淡雾两钱,清风三串,晚露四碗,再加上山涧的夕阳无边。这香椿芽的香是从泥土冒出来的,青菜一样清脆;是从溪水过滤出来的,水蛇一样柔嫩;是从山间阳光照耀出来的,桃花一样妩媚。

凉拌香椿芽,是春天每家每户的一道小菜。把采摘来的香椿用温水加盐淘洗干净,拿菜刀切成细小的段,香味袭来,脆生生的。把切细的香椿放进瓷碗,用姜、蒜、葱、盐、红油辣子调配成汤汁,浇在香椿芽上,忍不住夹一筷子放进嘴里,一股清新气味,一阵清风晚露。再采摘几粒嫩胡豆瓣,用沸水煮熟,滤尽水,与切细的香椿芽一同凉拌了。胡豆的面甜,香椿的翠香,像是享尽了人间的烟火和繁华,像是沐浴了春天的雨露和晚霞。还有香椿炒腊肉、香椿拌豆腐、香椿炒蛋、腌香椿,吃着这些香椿小菜,许多事情一下子明白,在乡村立一处农房,养三五只鸡,耕四五亩稻田,栽七八棵香椿树,读十来本闲书,春天凉拌一盘香椿芽,喝一两盅小酒,活人也就够了。

春天还有田埂上的折耳根可吃。一场春雨过后,田坎地头,折耳根冒着芽,两三天就打开了叶,红润,几只耳朵,一张笑脸。折耳根洗净,用几颗盐,放少许红油,凉拌。小时候,觉得折耳根有一股怪异的气味。我对母亲说:“这是香啊?像村头那口死鱼塘的味道。”“呀,那是鲜鱼香呀。”我老家把折耳根叫臭儿根,学名是鱼腥草,茎和叶入药,性微寒,味辛。扯来泡水喝,清热解毒。用来凉拌,鱼香萦绕,满口生津。

炎炎夏天,光着膀子,凉拌马齿克儿。马齿克儿,学名叫马齿苋,夏天田埂、地头、花圃、草坪、树下都有它的影子。红红的茎,两片两片对称长着的绿叶,又厚又亮的叶片,真像马的两只大板牙。把马齿苋煮熟,用油、盐和蒜泥拌着吃,味道酸酸的。有时候,心情酸酸的,吃了凉拌马齿克儿,心情放松去了田野,酸楚的心情有了一角阳光。如果心情好的话,再光着膀子,哼着小曲子,烙上一张马齿克儿菜饼,摊在小桌上慢慢吃了,阳光有了,感觉小日子就这么慢慢走过的。烙上一张马齿克儿菜饼,其实很简单,切碎马齿克儿,加上面粉、鸡蛋、盐调和好,然后均匀地摊在锅里,十几分钟就烙熟了一张。用马齿克儿菜饼蘸上醋、蒜、辣椒汁,或卷上青菜、萝卜丝、土豆丝,更有一番味道。

夏天还有地木耳。地木耳长在湿润潮湿有青苔的石板上,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磷、锌、钙等矿物质。长得很细微、很不起眼,不仔细看,是发现不了的。它们贴在地上,用小小耳朵倾听泥土的声音。许多事情,它们听清楚了,不是大声喧哗,而是静静等待。用手指一点一点把它们从青苔里抠出来,一手掌的小耳朵。地木耳采了,淘洗干净,和鲜肉炒了,做成地木耳。一笼八个地木耳,一家三口抢着吃,还喊:没吃够,明天又上山采地木耳。

凉拌蒿蒜子,是秋天了。俗话说:“过了九月九,蒿蒜子香破口。”蒿蒜子又叫野蒜、野小蒜、小根蒜、山蒜。蒿蒜子长得深,用手扯不起来。一扯就“噔”一下断了,得用小锄挖。蒿蒜子苗也可以吃,没蒜苗宽,却比蒜苗香。蒿蒜子果儿没蒜果儿大,像小独蒜果儿,也比蒜果儿香。蒿蒜子果儿挖出来,捣碎,把蒿蒜子苗也切细,一起和上盐,浇上红油。一盘凉拌蒿蒜子,吃面条,吃稀饭,一口面条,一口稀饭,再一口凉拌蒿蒜子,爽到了骨子里。

秋天再盐一缸辣椒酱,留在冬天吃。进入秋天,地里的辣椒就开始红了。红的辣子响的号。秋天的阳光染红山川、染红溪流、染红辣椒。母亲走进辣椒地里,阳光染红母亲的微笑。微笑是红的,辣椒是红的。仿佛村庄的颜色来自母亲的身体。母亲把红辣椒摘了,去了茎把,淘洗干净,摊在院坝的竹席上晾干水汽。然后和姜、大蒜一起放进石碓窝捣碎,母亲的汗水滑落进捣碎的红辣椒里。把捣碎的红辣椒和姜、大蒜用菜油翻炒,翻炒时灶火不要太大,时间不要过长,闻见香味,就把辣椒酱从锅里铲起来,等热气散完。等辣椒酱冷却后,装在玻璃瓶封严,这样就可以随开随吃了。如果有成熟的胡豆瓣,先在菜油里炒熟,放进辣椒酱拌匀,开瓶就能闻见岁月沉淀的浓香。再把那蒿蒜子果儿炒了,加到辣椒酱里,开瓶就能感受山野的风扑面而来。

秋天的辣椒酱还没有吃完,冬天来了。在每个冬天的早晨,吃上一口香辣的辣椒酱,身体一冬都是暖融融的。现在想来,一年四季有这么一碟小菜下饭,生活也就足矣。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