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人都离不开。这七样中,关于调味品酱油的是是非非一直不断,曾有网络传言:“国家卫生部门公布:凡是没有GB18186代码的酱油,都是化学黑焦糖勾兑的产品,吃了之后会让人患上肝癌。”事实果真如此吗?
卫计委称未发布网传公告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公布:粮食酿造酱油的国家标准代码为GB18186。凡没有这个代码的酱油,都是化学黑焦糖勾兑产品,食用后使人患上肝癌!市场上所有酱油,不管是哪些名牌,只要没有这个代码一律不要购买。赶快转告亲友,买了也要扔掉,看看你吃过这类有毒的产品吗?这样耸人听闻的消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网络上大肆流传。
国家卫生部门真的发布过这样的公告吗?为此,记者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网站,查询了近期的公示及新闻发布栏目,均未发现上述类似公告。卫计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一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我们从未发布过与网传消息相似的公告或新闻,请广大消费者切勿相信。”
没有“GB18186”代码就不安全?
据了解,“GB18186”是国家质检部门于2000年发布的《国家标准:酿造酱油》的国家标准编号。根据标准,酿造酱油是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符合标准的酿造酱油才能标注“GB18186”。
记者走访北京多家超市发现,目前大部分酱油执行的标准都是“GB18186”,而市场上没有标注“GB18186”代码的酱油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标注了“SB10336”(配制酱油)代码的酱油。这种酱油多见于饺子酱油、海鲜酱油、老抽。中国调味品协会科技处处长左宝起介绍说,“SB10336”是一项配制酱油的行业标准。根据标准,配制酱油是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其中酿造酱油的含量不得少于50%。再说的简单些,配制酱油的主要原料还是酿造酱油,只是出于改变风味、降低成本等需求,多了一些其他加工工序和添加剂。符合“SB10336”标准的配制酱油,是可以安全食用的酱油。
第二类:标注了酱油生产企业生产标准代码的酱油。例如“李锦记”的一款酿造酱油上标注的代码是“Q/XLKK2002S”。左宝起表示:“按照我国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办法》,允许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企业标准,而这个企业标准必须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且必须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所以,标注企业生产标准代码的酱油,安全性也是无疑的。”
第三类:进口酱油。市场主要常见的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进口酿造酱油,不使用我国的国家标准,因此也未标识“GB18186”。但左宝起表示:“按照《食品安全法》,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可见,上述三类没有标识‘GB18186’代码的酱油都是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
综合上述三类情况可见,“未标注G18186代码的酱油不安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