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美食,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乡愁。
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在心中缭绕,停留在回忆里,挥之不去。无论走遍天涯海角,吃过多少珍馐佳肴,最让人念念不忘的便是故乡的美食和小时候的味道。因为,时光将味道烙在我们的味蕾上,永不磨灭,那滋味,让人回味。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更包含了华夏民族对美食的热爱,把菜分为: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川菜的麻辣、闽菜的“山珍海味”清鲜爽淡、粤菜的淡中求美……人们对美食的诱惑力源至菜品中色、香、味、形;追求膳食的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搭配;讲究素食的两者完美结合。
中国侨乡——泉州,我来此地有好些年头了,是我的第二故乡,由于此地异域殊风,饮食与我的祖籍湖北平原区别很大,湖北人喜辛辣,闽南人喜食鱼虾螺蚌。这里依山傍海,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地处沿海,浅滩面积大,鱼、虾、螺、蚌等海产佳品丰富,常年不绝,为闽南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烹饪资源。当地人利用本地特殊的自然条件、根据时令的变化烹制出色、香、味、形俱全的食补佳肴,无论是海鲜、药膳和南普陀素菜,还是当地的风味小吃:海蛎煎、鱼丸、肉粽、菜粿、面线糊等,配合甜辣酱、芥末等调料,其清新、荤香、不腻、甜辣的风味特色,令人垂涎欲滴。
一次友人从外地到泉州办事,想吃泉州的特色菜,我想到渔村盛产海鲜,想到了蟳埔渔村。我们沿着江滨路,开车来到距离泉州市区十公里的蟳埔海鲜市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蟳埔靠海,海里有很多海产品,在海鲜市场卖的海鲜品种繁多,各类鱼虾、海蛎、海螺、海蜇、鳗鱼、蟹、龟等。参观完海鲜市场,我们来到蟳埔海边的海鲜大酒楼就餐,在楼顶的平台落座后,望着晋江入海口,听海风徐徐,闻浪涛滚滚,渔船泊港,这蓝色海岸是如此温馨,心中便会觉得纯净明朗。不一会一道颜色红润、鱼肉鲜美、清新淡雅的桃花桂鱼上桌了,接着清蒸大虾、水煮海螺、炸春卷等好几道闽南菜陆续上齐,有趣的是北方的友人吃惯了猪马牛羊,对新鲜的海鲜比较陌生,在每道菜上桌后,他都会说:“别吃,我拍照后再动筷。”他的幽默引起我们哈哈大笑,于是众人在欢声笑语中品尝完脍炙人口的海鲜。此时,熟知闽南的泉州友人提议品尝完具有特色风味的海鲜,应再去了解一下蟳埔的民俗人情。
蟳埔人是离不开海的,渔业为生,平常,男人出海,女人就在家帮忙织渔网,认认真真地经营着自己的海鲜生意,把家里家外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条。不管是平日里或挑着担子沿街叫卖,或于菜市场大声吆喝,或蹲于家门口撬海蛎,蟳埔女都会把自己打扮得鲜亮诱人。都说川妹子泼辣能干,殊不知蟳埔女温和而坚定的执着也令人钦服。
沿着村中小路,我们向村中走去。这个时候,迎面走来几位蟳埔女,有的手上提着鱼篓,有的肩上挑着盛满各种海鲜的担子,可能她们常年在海上劳作,风吹日晒,皮肤显得有些粗糙黝黑。只见她们身穿大裙衫,下穿黑色宽脚裤,她们的头饰比衣着更具特色:头梳圆形的发髻,头上用玉兰花、玫瑰花、含笑花、菊花、茉莉花等芳香四溢,时令鲜花的花蕾或花苞,以发簪为中心围插在脑后,活像姹紫嫣红的“头上花园”。她们的头上如此繁琐,脚下却简单的是赤脚套凉鞋,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走向农贸市场。只听身旁的泉州友人告知:这就是俗称的蟳埔阿姨,头上花园是她们显著的“商标”。北方来的友人,从未在现实生活中见过此装束,情不自禁赞叹道:好一种独具心裁的传统民族特色。
在位于蟳埔村上路角的顺济妈祖宫前,我们见宫前有一只大铁锅,锅里放着油。旁边有人带着手套,一手拿着一个厚厚壳的海产品,另一只手拿着一种头尖尖的工具,朝海产品的嘴插下去,那壳就分开了。里面露出白白的、嫩嫩的,摸上去软软的肉,此时泉州友人告知:他们在挖海蛎,一盆海蛎肉得有好几十个,甚至还几百个海蛎才能挖出一盆海蛎肉。再见挖海蛎的旁边有人在切葱姜蒜;有人搅拌海蛎佐料,有人掌勺炸海蛎,只见他用大铁勺把搅拌成糊状的海蛎放入大油锅中,只听大铁锅里不失发出滋滋的响声,空气中弥漫着香气扑鼻的味道,刚挖出的白色海蛎此时都换上了华丽的金黄色外衣,忙碌的师傅见我们在观望,热情地邀请我们品尝。
我们品着外酥内软、香脆细腻的海蛎煎。用鼻子轻轻闻着海蛎煎,海的味道和蔬菜的味道融入到了一起,飘入心中的是一种奇特的味道;用眼睛看海蛎煎,它是形状不一的不规则图形;把海蛎煎轻轻剥开,陆地和海洋的精华海蛎呈现在眼前;沾上甜辣酱,慢慢咬上一口,那种酥脆绕口一圈,海蛎煎不仅好吃,而且还包含着闽南风味。
海里有好多的美味:石花、海螺、螃蟹、海蛎……我更喜欢海蛎,它样子不好看,可里面钙质丰富。和鲍鱼、鱼翅同席,不以为贵;与青菜萝卜同煮,不以为贱。在富豪家的酒宴中与龙虾同烹不以为喜;在穷人的大锅里与青菜杂烩,不以为悲。这才有了泉州传统名菜“海蛎煎”。
泉州友人的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思路:“正宗,海蛎煎就是这个味道,是一种久违的妈妈做的味道。”
听泉州友人如是说,我又想起了在菲律宾大酒店友人聚会时的情景,在座的多为华人,菜肴也以中国菜为主,其中两道菜让我记忆犹新。一道是此酒店的招牌菜,是切丝如发的发菜和恰似鱼翅的菜品,与鸡茸、蛋糊混为一体做的汤。食时细嚼缓呷,尚有鱼翅嫩脆之感,鸡茸松软,不拖泥带水,鲜润香鲜融为一体,汤品甜酸爽口,满桌美食,我食这道菜居多;另一道海蛎煎,味道似乎欠了点什么,吃着总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
现在想想,家乡菜成了在海外华人维系家乡感情的纽带,被人们亲切称为家乡风味,所谓“因风思物、因物思乡”正是这一道理。我在王彬街吃的“海蛎煎”缺的正是乡味。
我此时还在怀念朋友聚会时的那种休闲和享受时间的惬意,口中也不禁泛起那天蟳埔海蛎煎铺洒在舌间混着调味品的浓郁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