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焦林华 顺义区食药监管局为持续提升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今年以来,顺义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直把石门批发市场的食品安全作为监管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市场监管,为辖区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顺义区石门批发市场是辖区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也是北京市十大市场之一,顺义区80%以上的食材都来源于这里。市场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拥有蔬菜、果品、粮油、水产、副食百货七个经营区域,固定商户2700余家,产品交易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200余县和地区。顺义局用三项措施确保市场监管工作安全有效。一是成立专门的驻场办公室。今年3月份,顺义局抽调4名执法人员成立石门批发市场驻场监管站,建立错峰监管、驻场监管制度,推进随机抽查向常态检查转变,每月至少四次夜查实现了检查监督的无空挡,保障了日常监管频次,有效管控了市场大宗食材夜间批发以及监控的质量风险。二是建立淡水鱼快速检测站。石门批发市场现有淡水鱼批发商户128家,每天批发量20万公斤以上,已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淡水鱼批发市场。4月30日,顺义区局协助市场主办单位在石门批发市场建立了淡水鱼快速检测站,通过闭环式、单流向的入场程序和每车必检、每种必检的制度落实,强化淡水鱼质量监管,对每车次的淡水鱼进行孔雀石绿、硝基呋喃代谢物、氯霉素等项目的快速检测,检测合格的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快检站自开展工作以来,每天约有50车次、25万斤的淡水鱼通过检测进入市场。三是加强源头管控,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市场内商户底数排查,建立一户一档台账,指导市场开办者和入场销售者、供货商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保证协议书》《场厂挂钩协议》,印制统一样式的产地证明和销售凭证,严格规范经营行为。7月17日,区局与市场负责人员前往天津从淡水鱼养殖、饲料供给、兽药买卖三个环节进行走访调研,对淡水鱼源头管控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