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是塑料做的”“顶花带刺的黄瓜有毒”“甲鱼是用避孕药喂大的”……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有关食品的谣言甚嚣尘上,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食品消费领域为何会谣言泛滥?这固然与我国食品安全本身问题频发有关,但更是全媒体时代来临的产物。据专家调查,食品谣言传播影响比较大的群体,有两个特征——一是年龄,以“50后”“60后”中老年人为主;二是学历,主要是具有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人群。这一群体的科学素养相对较低,对食品谣言的甄别能力相对较弱,成为谣言信息传播的主要社群。
此外,由于媒体天然具有追逐点击率、关注度、流量的冲动,加剧了食品谣言的传播,常常呈现一个热点新闻立即引发多点发酵,并很快成为舆论热点的景象。在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食品谣言往往以视频化、故事化的形式出现,在传播中不断升级,呈现碎片化、煽情化、故事化和放射性的特征。同时,网络环境和传播途径各异,加剧了防控谣言传播的复杂性。
“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打造权威、专业、高效的食品谣言治理平台,成了监管部门、社会公众以及食品商家共同的期待。理想很丰满,但有效实现以科学对食品谣言的反向覆盖,并非朝夕之功,对食品谣言监控的及时性、科学知识的传播力、消费者的认可度都是客观存在的考验。如果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这个平台就很难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治理食品谣言,不妨回到公众真正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上去,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举报的平台和机制,把举报机制纳入食品谣言智能预警处理平台,从而对食品谣言治理进行闭环管理,真正建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谣言止于智者”。食品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与相关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之间存在落差。只有理顺食品安全信息的传播机制,才能尽可能避免食品谣言的危害。(摘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