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芜
当清晨的第一缕晨曦洒向大地,青色的石板泛着点点的星光,唤醒这座酣睡的古城——建水。西正街上的西门大板井边逐渐响起了水桶的摇晃声,古井与挑水的人,成为古城朴实、淳厚的剪影。
建水县是滇南邹鲁、文献名邦,在这里市井文化与儒家文化相互交融,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片古城大地中弥散。一口古井,孕育了百年豆腐品牌——建水板井豆腐,一句“用心做”,让这手工制作的豆腐美味久久地萦绕在舌尖之上。
建水城中盛产豆腐不知始于何时,但在西正街上,板井豆腐坊傍板井而生,板井不竭,则豆腐坊不歇。几百年来,无数方建水豆腐,遵循着同样的包制方法,出产自这间毗邻板井的豆腐坊中。
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传承,从曾记板井豆腐坊演绎开来。这家从清朝光绪年间便开始制作豆腐的工坊至今已传六代,建水县内的传统手工包制豆腐来源于此处。一枚枚方形的豆腐,犹如“拓印”出来一般,模样一般大小,一寸见方,乖巧得惹人喜爱,是建水人引以为傲的知名小吃。
曾记板井豆腐坊制作豆腐的材料采用的是优质黄豆,每天曾红彬都要亲自从古井中挑来清冽的泉水,将黄豆仔细淘洗,然后充分浸泡八至十个小时。
泡好的黄豆经设备碾碎成浆,通过数道过滤工序,滤尽豆渣,用炭火熬制新鲜的豆浆,沸腾的液面泛起一层白花花的浆沫,蓬松而绵软,像团团洁白的棉花糖,豆腐坊里渐渐溢满黄豆的甜香。熬制好的豆浆加入豆腐坊内自然发酵的酸浆,“奇迹”发生了,清白的豆花逐渐从缸内显现出来。未及豆花冷却,就有师傅趁热舀进木桶里,置上一块木板,再取来三寸见方的纱布,这就要“包豆腐”了。
用曾家人的话来说,好豆腐是包出来的。来这里帮工包豆腐的是同村人,有老有少,她们动作麻利,一只手将纱布摊平,一只手捞出散豆腐,豆腐中的水从纱布缝隙中被挤出,然后码放在木头托盘上。如此往复,一个人手里十几块纱布一天便可包出2000多块小豆腐。看似简单的活计,却须保证每一块豆腐大小一致、材料紧实,非常考验师傅的耐心和力道。做好的豆腐被整齐地码放在通风的地方发酵。
无论是本地的乡邻还是外地的游客,到了建水,不妨到西正街的板井,去喝一口清冽的井水,再到曾记板井豆腐坊,做一遭豆腐的“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