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丰人
味口对于人们来说是食欲的一种表现。到小吃店去品尝各种小吃,那香气、色泽都是勾起食欲的最佳手段。但我认为,最好的味道或者称为口味的乃是等出来的。
早起,肚子有几分饿了,于是去到馄饨店里。那里已有不少人等着,等着的人们坐在桌子上,双眼差不多都是盯着端馄饨出来的方向;喉咙里则不停地咽着口水……看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馄饨端出走到大家的餐桌旁放下;又看着接到馄饨的客人,拿起小勺从桌上的调料罐里舀出酸菜或红辣椒等调料放进碗里,然后咝咝地吹着热气,小心地尝一口漂着一层红油的汤,此时此刻,那饿着的肚子便咕咕地一声接一声叫得山响;满嘴里溢着的口水差不多要流出来了,于是脑子里便生出一个个浓浓的愿望与品位:唔,这馄饨真是香浓妙极——这便是等出来的味儿。
倘若你到馄饨店里,刚刚坐下,店员便端上一碗尽管也冒着热气的馄饨,你便不可能有馋诞欲滴的感觉。前不久,街上有人卖生煎包子,却架式就跟六三年似的,排的那个队长长的,至于吗?我想走,却经不住那大平底锅里吱啦作响的声音以及飘荡的香味的诱惑,于是就站在队伍后面等着。以前在上海吃过生煎包子,蛮好吃的……等啊等啊,终于买到了,一边走一边吃着,味道确实不错。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街头有专卖下水汤的(那是用牛杂等东西熬出来的带肉骨杂碎的汤,很香很香的小吃。),卖家用个炭炉,炉子上安着一个大铁鼎罐,罐里放着牛骨头、杂碎等等熬着,由于火旺,那汤水滚的都要溢出来。先是臭臭的,慢慢的是腥腥的,然后就是香香的味道飘满整个大街!食客们三五成群地或站或坐地一边聊天一边候着……有了香味后,来等候的食客就更多了。此时卖家就会不时地用勺子舀起一点来瞧瞧,并且尝一下,那个样子真的是很诱人。
上海等地的一些餐馆,菜色好坏且不去说,但人多便是得天独厚的条件。桌上的人还在你推我让“侬吃侬吃”,而桌子旁却早已围着拎着包儿牵着娃儿带着妻朋的人等坐位,那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你挟菜时拣着肥瘦;喝汤时舀着深浅;一边喉咙咋然有声地不停地作吞咽状……好一幅“食客等食图”哉。
因此,深暗此道的店家,即便是店里只有那么几个客人,也要在里面慢慢地来,让你等着,吊出你的胃口来。等了许久的人儿,当菜色一端上来,纵然只是一道咸白菜,其味也尤如山珍……
“味道是等出来的”这道道还有一些别的用处,那就是对于治治那些不好好吃饭的孩子们也是一个很管用的办法。我有一个同事,他那个宝贝儿子每到吃饭就会啰哩啰嗦的,不是要看电视,就是要大人背。后来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说是做好饭不要端上桌,在厨房里,先是夹一点点给孩子吃,然后就说要等一会,饭菜还没有好。过一会又来一点点,还是说没有好,要孩子等一等。有了前面给一点尝尝的铺垫,孩子的食欲勾起来了。我这个同事就是用这个办法治好了儿子不肯吃饭的毛病!
等出来的味道,或称为“吊胃口”可以说是人类在饮食方面品出的一道非常可爱的风景线。也许在戏剧方面及说书的留下故事扣儿让你且听下回分解,吊得你“馋言欲滴”的手法也是源于此吧。
吃馄饨不要急,大可耐心地等上一把,让胃口吊得浓浓的,那样子馄饨的味道会比之先前尤胜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