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我们的受众有什么需要,我们跟他们怎样沟通互动,这些事情可能是科普成功很重要的关键。”做了20年科普的营养学专家范志红,日前在“互联网+科普”工作座谈会上,分享了她多年来从事科普的体会。她提出,做科普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范志红表示,做科普需要让大众有信任感,如果每一个科普的渠道都可以在读者当中树立一个信任感,那谣言就没有地方立足了,因为他会信权威的主流媒体。此外,互动性也是很重要的。“他觉得你关注到他的需求,他的问题可以得到你及时的回答,他也会感觉到科普跟他离的特别近。”
20年来,范志红在科普领域十分活跃,共写了1000篇科普文章。她的丰富选题有一部分来自跟读者的互动。范志红了解了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从供给侧进行改革,供的东西都是人们想要的东西。文章自然有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与此同时,范志红也指出了科普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原创太少,尤其在食品营养这块。“我就要做一级的原创,即原创观点。而这需要有非常好的知识面,立足一个综合的思考,这个可能是一个普通的营养师或者是一个大学生研究生做不到的,而我们中国现在缺的就是原创知识网络。”
在科普作品的原创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关心最新版的科学研究的结果,科普的内容需要与最新科研成果相匹配。此外,还要有一个非常广的知识面。“做科研我只要在我那个小的课题里面深入挖掘就可以了,但是我要做科普的话得关心方方面面,而且需要不仅懂营养学,还要懂食品化学,微生物学。懂得越多,你的原创观点越可靠。”
科普公正性也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在有灰色科普,还有很多看似是食品营养方面的内容,实则是商业的传播。这样的东西打着科学的旗号特别容易误导人们。”作为科普红人,范志红也收到了“数以百计”的企业软文邀请,但都被她一一拒绝。“我要帮了他一个忙,我一年挣钱上百万,但我选择抵制他。我觉得这一点挺难的,我们一定要有正能量,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做正能量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