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热点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调查显示:消费者食品安全感一年提升6.8%
解读《保健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1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调查显示:消费者食品安全感一年提升6.8%

 

近段时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被曝光,药品残留、食品卫生堪忧等问题让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难以放心。民众的食品安全感较以往相比有什么变化?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29.2%的受访者食品安全感提升了,23.8%的受访者食品安全感下降了。肉制品(58.8%)、水产养殖产品(52.5%)、水果蔬菜(44.9%)是当前受访者最不放心的食品类别。68.1%的受访者建议设立并宣传便捷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行动。

29.2%受访者食品安全感提升

“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没有以前那么多、那么频繁了。”在北京工作3年的周绍鹏感觉对食品更放心了。他表示,除了食品卫生问题,自己还关注激素注射、药品残留等问题。

“地沟油、毒馒头被报道后,我对外面的食品就不太放心了。”河北石家庄50岁的家庭主妇程贺云,如今在自家的花盆里种上了蒜苗、小葱等蔬菜,“自己种的,干净放心”。

本次调查显示,29.2%的受访者在吃上面更有安全感了,23.8%的受访者更没有安全感。与去年10月社会调查中心所做的调查对比,公民对食品的安全感有所提高,当时22.4%的受访者感觉更有安全感,32.6%的受访者更没有安全感。

“买肉一定要去正规连锁肉店,不能在街边小店买。”市民程贺云表示,她家以前会从小肉铺买肉,请对方帮忙加工成香肠。“有一次我们闻到肉隐隐有股怪味,后来周围人告知,这家肉铺的猪肉可能是别的肉冒充的”。

由于工作原因,周绍鹏经常叫外卖,“有一次在外卖的菜里看到一只苍蝇,后来3·15曝光订餐平台黑作坊,我就不敢随意叫外卖了”。

调查中,肉制品(58.8%)、水产养殖产品(52.5%)、水果蔬菜(44.9%)、食用油(43.2%)、乳制品(42.2%)是当前受访者最不放心的食品类别。其他依次为粮食(38.5)、快餐(35.8%)、禽蛋(30.7%)、保健品(30.4%)等。一年前的调查中,保健品(45.4%)、食用油(42.5%)、乳制品(41.8%)、肉制品(40.6%)和快餐(39.2%)位列前五。可见,在这一年,肉制品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而水产养殖产品、水果蔬菜等随着媒体的曝光,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65.3%受访者指出食品包装中缺少关键信息

“儿子每天上学,我都在家附近的早点摊给他买一杯粥。我一直以为粥是店家每天新做的,直到前几天,我无意中发现,他家的粥保质期有半年。米粥这种东西保质期半年,里面一定有很多添加剂。”河南郑州35岁的家庭主妇尹菲菲(化名)觉得,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还是不够高,在日常生活中不太留意,容易对市面上售卖的食品过于放心。

食品安全领域存在哪些问题?65.3%的受访者指出食品包装中配料等信息避重就轻,缺少关键信息;63.2%的受访者表示食品维权取证难、检测难、责任认定难;54.3%的受访者认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48.0%的受访者指出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渠道有限,宣传效果弱;39.8%的受访者认为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37.5%的受访者指出监管部门公开相关信息不积极、不主动。

下转13版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