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工业在高速发展近30年后步入重要的转型和价值提升阶段,对创新的意愿加强,对科技的依赖加深,科技与企业的对接日趋迫切。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发布,国家系列重大战略持续推进之际,对于处于转型关键期的我国食品工业而言,科技将引导航向。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规划布局下,食品科技如何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对此,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近日在京召开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上谈到,反观中国食品工业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1984—2010年其年均增速20%的同时,是中国食品院校从30余个向265个的跃进,食品工业与食品科技在产业发展黄金时代的提升,共同完成了将中国食品工业由小到大的命题。而自2008-2016年,当中国食品安全风暴骤起时,食品人在反思中共同应对危机。科技界快速启动了风险评估与预防的研究;破解了检测与防控的科学难题;补齐了产业链过程控制的短板;学会更是以260人次专家参与的强大阵容,直面难度最大的热点解析和风险交流,用科学的力量为国分忧,有效扭转了食品安全的舆情走向,并逐步形成了日趋完善的食品学科体系。
孟素荷指出,应看到我们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食品工业增速已连续4年下跌,诸多企业、行业产能过剩的困局日趋明显,利润大幅下滑。尽管食品安全形势稳中趋好,但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更加严苛和多元。食品行业正在从对规模效益的竞争,转向对创新产品、健康价值提升的深刻转型。
孟素荷分析,由食品大国到食品强国的跨越关键,是为国民带来安全、营养与健康的食品。因此,政府、行业和社会对科技的依赖日趋强烈。固守原有食品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食品行业对健康转型的需求和对复合型、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营养学、信息工程学的学科交叉与延伸已势在必行;信息化对食品工业与安全的影响日益加大;“互联网+”的物流新业态,亦为食品这个传统行业带来许多全新的挑战,需要食品人逐一跨越。
孟素荷表示,学术界应具有前瞻性的预判与战略性思考,更应有所作为。学会将和广大食品科技工作者在真诚的工作中,共同培育中国食品之树长青并有尊严地自立于世界食品工业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