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8版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
到2030年,健康产业实现16万亿元的总规模,存在难点,但也可以期待。目前,健康产业包括医疗服务业,以及围绕医疗产生的康复、养老、保健器材等服务领域,其消费以年均20%的增速增长。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彦认为,促进健康产业发展,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保障分级诊疗、药品及医疗器械流通体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等问题的顺畅解决,并在此基础上,规范健康产业鱼龙混杂的市场环境。
清华大学医疗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则认为,健康产业需要关注两个问题。其一,探索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当下,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和健康服务还处于探索性发展阶段,盈利模式尚待考验,只有探索出企业运营与市场规律的契合点,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未来才可能持续快速发展。其二,创新医药出口路径。西药方面,仿制药市场竞争激烈,促进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增强现有研发能力,推动创新和转型升级;中医药方面,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实现中医药走出去,仍需要解决目前中药种植存在的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中医诊断标准化、规范化等问题,逐步让西方国家认可中医体系及其治疗功效,而不仅仅是保健功能的延伸。
两位专家均表示,随着国民收入、健康观念、医疗救治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非医疗及泛医疗相关产业,如健康旅游、健身、康复、健康管理服务等将成为健康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宏大计划还需配套细化方法“把健康放在战略地位去部署,是以往所少有的。”陆杰华说,过去即使有与健康相关的政策,也多是5年短期计划。《纲要》这次提出了一个长达15年的规划蓝图,说明国家已将“健康中国”摆在了战略发展的优先地位,意义重大。
曹健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就颁布并实施了全国性的健康战略计划,如《健康人民1990》、《健康人民2000》等,日本、新加坡等也均有类似政策出台。对比国外政策,本次《纲要》在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方面还缺乏细化方法。庄一强也表示,提出“健康中国”概念是宏观战略;《纲要》确定了逐步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是中观战略;这些目标如何实现,还要微观战略的出台。
刘远立呼吁,政府应当在行动中起主导作用。“当下的中国国情仍旧是‘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只有真抓实干,才能造福人民!”他建议,掀起一场全民健康运动,号召全民参与,让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成为“一把手工程”。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毛群安表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和全社会广泛参与。
首先,每个人要从自身和家庭做起,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其次,我们呼吁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健康科普,并将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机构和健康教育人员的准入制度,让真正有资格的专家发言,让真正负责任的媒体传播科学、权威的健康信息;再次,从政府层面,形成部门合作机制,每个部门承担自己在健康领域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