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食苑杂谈
3上一版  下一版4
 
怀念儿时的黏豆包
干捞粉丝膏蟹煲
沪上美食
大荔带把肘子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10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念儿时的黏豆包

 

□ 崔巍

在我们东北,有一种标志性的特色小吃——黏豆包。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农村沃野千里,用黑土地滋养的耐寒、生长期长的大黄米、小黄米磨面,红芸豆、小豆做馅制成的这种传统食品,是北方冬季的特色食品。

小时候,一进腊月,就开始惦记家乡的黏豆包。这时的母亲每天忙里忙外,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嘴里总念叨这样一首民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八把面发……”其实腊月二十前后,母亲就开始张罗淘米。将黄澄澄的大黄米、黏米和苞米茬子搅拌在一起,用水冲洗两三遍,淘洗干净后,放在大筐里控干,然后装进袋子放在热炕头,等水分蒸发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用石磨磨面。碾道旁搭起两处筛面的平台,前后院婶子大娘携带簸箕、笸箩过筛,用传统的方式一圈一圈地轧碾子,金灿灿的米粒被碾轧成面粉。

最关键的工序还是包豆包,其做法比较复杂。和面的水必须是温开的,倒在黄米面上,先用筷子搅,直到能进手了再慢慢揉,和匀的黄米面放在炉子旁边让其自然发酵。发面过程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不然蒸出来的豆包咬一口不是白茬就是硬的。发出来的面闻着有股淡淡的酸香,抓起一块在手中掂几下,柔软韧滑,随心出形。

“好马配好鞍”,做豆包馅也是格外费工。小豆烀成泥,芸豆烀至熟而不碎,烀到豆烂没有水了,再往里面加白糖,可谓色香味俱佳。现在我还能记起母亲包豆包的情形:用饭铲铲出一小块面团置于掌心,两手团弄成圆圆的面球,翻手“啪啪”几下拍成薄皮。接着取适量豆馅包进皮里,一手托面团,一手用拇指和食指慢慢向上推面团至合拢,转眼之间,一个小巧玲珑的豆包就算做好了。放到锅里蒸15分钟左右即可,火不要太大,蒸的时间不要太长。有一首儿歌唱道:“大豆包,小豆馅,年糕饼子粘一块。”说的是豆包蒸完粘在了一起。

一股香气扑鼻而来,锅台周围早就站满了左邻右舍的大人孩子们。起锅时,大家都伸着脖子看着厚厚的大木盖掀开,当那黄亮亮的满屉黏豆包呈现在眼前时,大家早就口水流了三千尺。刚出锅的豆包不能冒失地用筷子去夹,稍晾片刻,外皮挺实了,看上去软而不摊的时候才能动。这时母亲拿着蘸有凉水的铁铲子,小心翼翼地把豆包一个个铲出,剥下垫在下面的苏子叶,每人分一份。放在嘴里慢慢嚼着,黏而滑爽,豆香浓郁,那简直是天下第一美味。家乡人用朴实纯洁的情感,丰富了豆包的文化内涵,使“滚落于马背的豆包”走上了餐桌,成为具有特色的天然绿色食品。

随着冬季寒冷的加剧,街头巷尾会不时地响起叫卖声:“黏豆包……热乎的!”去年春节前,我的男友从乡下背着满满一袋子冻黏豆包送到城里来,他说最喜欢看我狼吞虎咽吃黏豆包的样子。我又想起了儿时和母亲在一起吃黏豆包的场景,再次感觉到了那熟悉的温暖,忽然泪眼婆娑起来。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