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营养健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专家:别被食物的“神奇作用”忽悠
南瓜米饭
爱吃生鱼片 小心你的肝
秋季饮食不再“谈禽色变”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6年10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季饮食不再“谈禽色变”

 

秋分过后,随着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也迎来了“贴秋膘”的进补时间。对于秋季饮食,选择动物性食物时,禽类(鸡鸭鹅等)食品是中国消费者的传统偏爱。

禽类食品蛋白质含量丰富,鸡、鸭、鹅是人们最熟悉的禽类肉,这些禽类肉的主要营养成分为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鸡肉的蛋白质含量最高,鸭肉次之,而且鸡鸭肉中蛋白质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比例与人体蛋白质的构成比例相近,故营养价值较高,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

那么在食用禽类食品时,我们有无注意事项紧守来确保“餐桌上的安全”,不再“谈禽色变”?总的来说,食用经过正确烹饪的肉包括家禽肉和禽肉制品,是安全的;烹饪温度至少要达到70摄氏度,但病死动物或发现时已死的动物不可食用。具体来说,以下两点可供参考:

1.饮食注意卫生。吃禽肉要煮熟、煮透,煮蛋时蛋白蛋黄要变的坚实方可食用,食用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不生食病死家禽家畜的禽肉内脏。

2.慎吃鸡排和火锅涮肉。完全熟透的家禽、猪肉等是可以食用的。但是禽流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因此五六分熟的鸡排、没熟透的火锅涮肉需谨慎食用。秋冬季节吃火锅的比较多,无论是羊肉还是牛肉一定要涮熟透后再吃,如果吃牛扒也一定要全部煎熟再吃。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