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食苑杂谈
3上一版  下一版4
 
寻觅记忆中的江鲜美
蒜泥白肉
洛神花之味
捆香蹄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9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觅记忆中的江鲜美

 

□ 陈荣平

若问什么样的美食能“蛊惑”着我的思乡之情,我会给一个坚定的回答:江鲜。儿时在家乡所吃的江鲜,极其鲜美可口,此生难忘。

我的家乡在芜湖一个叫做天然洲的村子,村落四面环江,景色怡人。每每想起家乡的场景,王勃的那句千古绝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印入脑海,那种青天碧水、天水相接的自然美景,直至现在暮入中年,我都一直念念不忘。

记忆中,江中自然生长着种类繁多的鱼,江中的刀鱼身体瘦长,有着良好的流线型,腹肌结实,只要简单烹饪便已是鲜美至极。江里捞的绒蟹,洗刷干净后就放在饭锅头上蒸,米饭未熟时,螃蟹的清香已经隔着锅阵阵飘散。一揭开锅盖,金灿灿的蟹黄淋在热乎乎的米饭上,不需要配菜,一大碗米饭就已是舌尖上的美味;还有江鳗,有时捕到直接现杀,江里舀水放锅里煮,连鱼鳃都不去,略微放丁点盐,不加其他佐料,鱼汤就极其鲜美,鱼肉白嫩,也有丝丝鲜甜,那境况真是心旷神怡,别有一番风味。清蒸的鱼,无须过多调味,展现的是它的原味,越是野生的鱼,越能体现鱼本身的肉质细嫩、清雅幽芳。唇齿之间,如探触清水般纯净,如绿柳拂月般安宁。

村里的小伙伴们都是游泳健将,我也不例外,时常一个猛子扎到江里,露出头来手里便抓着鱼,刀鱼便是其中之一。母亲是烧鱼能手,每逢捞着刀鱼回家,她便生了火,放些许油稍稍煎一下,再淋点酱油,轻微翻炒,一道红烧刀鱼便出锅了。没有辣椒、胡椒粉、味精等佐料,却仍可以保留鱼肉的鲜嫩细腻;一阵风吹来,500米外都四溢着浓郁肥滑的鱼香。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宁静的共存,是多么惬意的一种意境啊。

除了江鲜,乡村一些自然生长的野菜也是人间美味。“荻笋鲥鱼方有味,狠无佳客共杯盘”欧阳修诗中吟唱的荻笋便是我家乡随处可见的一种野菜。荻笋炒饭、荻笋包子、荻笋炒韭菜……任何一种简单随意的烹饪方式,都丝毫不会掩盖它独特脆嫩的口感。

家乡还有种芦苇,成熟后的芦苇有解毒的功效,河豚的毒素就可以用芦苇根泡水喝来解。有时候觉得,这个世界真是奇妙,吃河豚的季节,芦苇根也随处可见,真是天地融合,苏东坡要是知道就不用“拼死吃河豚”了。

离开家乡来南京打拼,成了一名厨师,冥冥中觉得,或多或少与我儿时的生活有关,或许就是想将儿时的味道一直保留下去。摸爬滚打、跌跌撞撞这么多年,烹、煎、炸、焗、烤、烧等各种中餐的烹饪方式可以说都尝试积累过了,对食物的多元化口味也是更加包容,但我仍觉得,最能体现食物本质风味的烹调方式还是蒸煮,尤其是鱼类。

记忆中,六七十年代就有专门的渔业队进行江鲜捕捞,捕鱼都有规定时节,渔网大小也是按规定“抓大放小”,不到1两5的刀鱼是不可以捕捞的这些规定被淳朴的村民们一直执行着。

我个人对于江鲜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就像懵懵懂懂的初恋一般,时不时地萦绕在脑海中,今日提笔以来回味下我的这份江鲜之恋,再者也想呼吁更多的同行,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护这片大自然的恩赐。

江鲜美,江尤在,鲜尤存,恋时竟断肠。      (本报对原文有删减)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