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食苑杂谈
3上一版  下一版4
 
美女与吃货
三鲜焖子
承德美食
太爷鸡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女与吃货

 

□ 凡影

最近看博客上的关于吃喝,有一篇文章叫《美女是吃货》,讲的是真正的美女一般都是吃货,对美食如饿虎扑食,百无禁忌。“吃货”这个词乍听起来,没那么顺耳,但其实非常贴切且有亲和力。加上《读库》作者也专门写过“吃货系列”,受到广泛欢迎,那么我大胆的称自己为“吃货”,也未尝不可。

谈到对吃的兴趣,得从大学军训后说起,在之前的高中生涯,因为生长在水瘦山寒的东北,对于美食处于懵懂阶段,得以保持了一个好身材。大学军训时的艰苦训练,让回到学校的我饭量从不到一两猛增到二两还吃不饱,体重也是一路猛长。当然,那吹气一样胖起来的原因,还由于初到北京开始接触很多过去没见识过的地方美食:麻辣烫、酸辣粉、担担面、桂林米粉、过桥米线、糯米鸡、大盘鸡……如今看起来极为普通的食物,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到。拿出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的革命精神,我日夜沉浸在探索未知美食的道路上。

大学宿舍里的糗事,也从一个侧面为验证我是吃货提供了有力证据。住上铺的我,入住之初就抡起锤子,在墙上钉了一溜儿的钩子。不久,那些钩子上就挂满了大大小小装满食品的塑料袋,从快餐面、饼干、牛肉干、薯片、布丁到水果,那些女生都爱的零食一应俱全。经常有人在来我们宿舍时不敢接近我的床,一方面是看到那些不堪重负的钉子和摇摇欲坠的袋子时心里犯怵,还有就是夏天吃西瓜的时候,一宿舍六个人面对半个西瓜举着勺子的时候,第一轮战斗她们一般非常一致的将我排除到圈外,之后才能放我进来,不然我那个以硕大出名的勺子一勺下去,西瓜最美味的部分基本就没了。而遇到六个人对付两个半只瓜,需要三三一组时,只能采取抽签方式,不然没人愿意跟我一组。好吃的美名算是留下了,甚至还得到一个外号——大胃死肚山伯爵,一度传为佳话。灵感缘于当时流行看的《基督山伯爵》,也来自重庆方言用来形容胖子的死肚山。

论自己在吃上的浩荡作风,曾经在胃里打过草稿,是关于“千万不要请我吃自助”的小文。因为无论是自费还是他人请客,是物美价廉的还是华贵奢靡的自助,我都能将所谓淑女的风范和优雅的气质品位等词汇通通抛之脑后,以奋不顾身的精神和姿态扑向美食,将自助餐厅当作战场,开始一场势不两立的厮杀。第一轮,先将每种食物都拿上一遍;第二轮,将那些好吃的东西重点突击一遍;第三轮,将那些味道美又不占肚子的海鲜类拼命塞进肚子;第四轮,在肚子达到极限前再努力送些点心进胃;第五轮,在肚子已经开始有点疼痛的时刻,再来点布丁、水果和果汁……所以每每到最后,我都是半躺在椅子上歇着,鼓起勇气才敢起身走人。所以,这种即使咱再富庶也依然执著的吃自助精神,使我对一同去吃自助的人有特别要求。

看得多了吃得多了,也总结出一些自己关于吃的理论。例如过去以海量取胜的时候,将胃的容量等同于那个著名学者关于知识容纳的比喻:将胃比作那个用来装石头、沙子和水的碗,认为胃能够在装下肉、菜、蛋、水果后,还能再来点饮料溜缝儿。后来进步发展了,就又得出“人生不能两次踏出同一家餐馆”的理论,认为人生一共用来吃饭的机会是有数的,可不能随便浪费了,世界上那么多馆子,咱得多久才能吃个遍,何况它们还要此起彼伏的更新换代呢?

漫漫吃喝路,也不知道今后会走去哪个方向,人生得此爱好,并感到满足,那也是种幸福吧。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