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大家讲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关于膨大剂水果的科学解读
企业如何扮演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者角色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膨大剂水果的科学解读

 

本期专家:

郗 旺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

一、背景信息

“现如今的草莓又大又红,葡萄赛过乒乓球,猕猴桃越来越大,就连西瓜也能‘炸裂’……这些水果的口感大不如从前,其实都是膨大剂惹的祸”,一到夏天,有关瓜果的类似说法就会广泛流传,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二、专家观点

(一)什么是膨大剂?

膨大剂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一类,它具有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质合成,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的作用,常用的有氯吡脲、赤霉酸。这些都是我国农业部允许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于西瓜、葡萄、猕猴桃等水果,起到改良果实生长状态和品质的用途,比如将膨大剂用于猕猴桃主要是调节其生长,预防生理落果,一般是在猕猴桃谢花后20~25天,用10~20毫克/升药液浸渍幼果30秒钟;葡萄在谢花后10~15天,用10~20毫克/升药液浸渍幼果,可提高坐果率,使果实膨大,增加单果重量;用10毫克/升药液喷于采摘下的草莓果实或浸果,稍干后装盒,可保持草莓果实新鲜,延长贮存期;脐橙可在其生理落果期用2毫克/升药液涂果梗,抑制落果。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明确将膨大剂纳入农药管理范围,在农药标签上规定了用药时期、用药剂量和施用方法,标注了使用范围和安全间隔期。我国还先后制定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农药残留标准》,指导和规范农药使用。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果农也会按照标签上规定的用药剂量、用药时期和用药方法施药。因为,如果使用时期不当或者擅自提高剂量或处理不均匀,将会导致局部药剂浓度过高,出现畸形果、裂果等问题。

(二)正确使用膨大剂对人体无害

膨大剂(氯吡脲、赤霉素)属于低毒农药,当前没有科学证据表明瓜果表面残留的这些物质能够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此,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将膨大剂列为不需要进行毒性管理豁免物质清单,其残留不需要制定安全限量标准。因此,在瓜果蔬菜上使用膨大剂是安全的。甚至可以这样理解:过量使用膨大剂,风险并非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而是降低果实品质。

此外,网上还流传“瓜果超大,颜色鲜亮像假的,通常就是使用了膨大剂”这种说法也不准确,瓜果的大小、颜色因品种的不同差异很大。例如,多倍体品种果实就通常远大于普通二倍体品种果实。此外,不同环境条件对果实品质影响也很大,温度高低、水肥供给差异也会导致瓜果的形状和大小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仅靠大小和颜色来鉴别是否为膨大剂水果。见到个头超大或者畸形的果实,只能说可能使用了膨大剂,并不能肯定是膨大剂水果。

三、专家建议

选水果需“返璞归真”

在商业化横行的今天,我们在挑选水果的时候都在追求漂亮、个头大,而忽略了其营养价值。很多不法商贩就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喷洒化学制剂,使水果长得漂亮,但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拿草莓来说,有些使用膨大剂的草莓个头超大,果形不整且能轻易掰开,且掰开后是空心;正常草莓颜色红艳有光泽、色泽均匀,形状若鹌鹑蛋大小,当然也会有个头较大的,因其果肉结合紧密、水分较多而不易掰开,且掰开后为实心,而且味道甜中带酸,满口清香……总的来说,选水果最易“返璞归真”,不要一味的追求个头大、颜色亮丽,而要注重其有机健康。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