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美食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天兴居
四季花海
大觉寺
北京市旅游委赴和田慰问援疆干部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兴居

 

□ 本报记者 张乔生

“稀浓汁里煮肥肠,交易公平论块尝。谚语流传猪八戒,一声过市炒肝香”。是北京人对炒肝放不下的爱。

老字号天兴居就是以炒肝而成名。据说天兴居是老北京人心中的念想。这家开业于同治元年(1862年)的炒肝店,已有一百五十四年,在歇业数年后于2011年重新开张。一家小小的店面,激起无数老北京心头的一股温暖。

记者去采访前问了几个网友,他们对天兴居怎么看呢?

网友@罗汉啧啧嘴说:前天一早去照相,顺便去吃炒肝。进门顾客不断,不能特意找座。点了两碗炒肝和二两包子,炒肝里料很多,肠十分软烂。包子超好吃,馅不干还汤汁实足,一口下去直往外滋。宝宝自己拿着包子吃了多半个,还喝了两口炒肝,老店的口味就是地道。

网友@大妈说:老北京,老字号,老味道。喜欢这种有历史的老店。赶饭点去的,店里人满为患,等了一会儿占了个位置去前台选吃的,点了包子。炒肝大姐给我推荐凉皮,我摇摇头还是来份炸灌肠吧。东西地道味儿正,比我们那边山寨稀汤打水的炒肝强多了。

他们这么一说,不禁勾起了记者的食欲。对于一个素来不喜欢吃动物内脏,但听到这么好的美食,记者还是决定去天兴居了解一下。

找有关天兴居的历史,网上随处可见。据资料显示,天兴居最早名为“会仙居”,创办人刘永奎把小店开在了热闹的大栅栏鲜鱼口路南,一开始是经营黄酒和花生米、松花蛋、咸鸭蛋等小菜的小酒馆。到了1900年,刘永奎之子刘宝忠兄弟三人在经营“白水杂碎”时无意中发现将猪肠切段、用淀粉勾汁,并加入蒜末后顿觉香味回肠,便将其取名为炒肝,在小店出售,从此小店生意愈加红火。

民国22年(1933年),洪瑞和沙玉福二人合伙在会仙居斜对面开设了天兴居,专门卖炒肝。因其炒肝味道更胜一筹,原来会仙居的老主顾们纷纷转向了天兴居。到1965公私合营时,会仙居与天兴居合并,用天兴居的房,挂“公私合营会仙居、天兴居饭馆”的牌匾。由原来天兴居的掌柜沙永福的后代沙德亮任总经理,由会仙居做炒肝技术最好的师傅掌灶,还专门设了洗肠子车间,使北京炒肝的传统风味得以继承。

1992年被北京市商业委员会及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确认为“北京老字号”,1997年天兴居炒肝荣获“北京名小吃”称号,在1997年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中再次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天兴居炒肝因其悠久的历史和正宗的工艺,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记者在崇文区前门鲜鱼口街95号的天兴居后厨看到,师傅将鲜肥的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再用清水加醋洗净,去掉肠子的腥臭味后再煮,开锅后改用文火炖,锅上盖一个比锅小一圈的木锅盖,使肠子既能熟透又不跑油,保持肥美的味道。肠子烂烹之后切成半寸长的小段,俗称“顶针儿段”。鲜猪肝洗净后用刀斜片成柳叶状的条儿。他们在佐料上也很下功夫,先将食油熬热,再放入大料,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变黄时立刻放入适量的黄酱,炒好后放入罐中备用。另外,再熬出些上好的口蘑汤。制作炒肝时,先将切好的热肠段放入沸汤中,再放入炒好的蒜酱、葱花、姜末和口蘑汤;之后再将切好的生肝条放入汤中,马上勾芡,芡勾得稀稠适度;最后洒上一些捣好的蒜泥,炒肝便制成了。

天兴居炒肝最大的特点是虽有蒜味但是看不到蒜。其原材料的选择也是及其严格的,要求必须选用当日宰杀的新鲜猪内脏,经过三次以上的清洗后才可使用。天兴居炒肝所用的主料是肥肠,调料有酱油、黄酱、生蒜泥、熟蒜泥、骨头汤等。晶莹透亮的炒肝肥而不腻,滑嫩的肝尖再配上叉子火烧、肉包子很过瘾。

记者看到一些食客吃炒肝的吃相,感觉很有意思,或许这正是吃肝的讲究。记者看到邻桌一老者正托住碗底,嘴唇沿着碗沿转着喝。那个美滋滋的样子令人难忘。老者一头白发,见记者好奇问这问那的,便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天兴居,北京老字号了,从小我就喝他家的炒肝。我现在住四环外了,但是还是很怀念,时常过来尝一尝,忘不了的味儿。”

天兴居炒肝选料精细,制作考究,味浓鲜美,肥而不腻,吃蒜不见蒜,晶莹透彻,盛在小巧玲珑,碗口只有二寸的景德镇的特制小碗中,宛若宝盏含晶,甚是诱人。

天兴居店面不大,可该店制作的炒肝有特色,曾经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确实当之无愧!记者不禁感叹。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