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食苑杂谈
3上一版  下一版4
 
立秋时节想花椒
红烧划水
云南滇味
白斩鸡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8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秋时节想花椒

 

□ 建学

立秋一过,天猛然间就凉下来了。

七月以来西安的酷热,可谓空前。有报道说关中地区遭遇了37年来最严重的旱灾,水库都干了,农作物也枯死在烈日下。上周看到一则消息,说是给西安市供水的黑河水库告急,如果这一周还不降雨,城市用水就会出现危机。好在老天爷没有热糊涂,昨天开始降温,城市供水的压力应该能缓解。夜晚虽然只是零星的飘雨花,毕竟是雨,多少也能浇灭肆虐一个月多的暴热。盼望已久的秋意似乎比哪一年都及时,说凉真的就凉快了。

“天凉好个秋”古人这句话有意思。辛弃疾表达无奈和伤感的一句词,让后人们单凭字面传递的信息,就能随意感叹秋天的清凉。

在天水东部山村,立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摘花椒。在我少年时,每逢暑假,最期盼的就是立秋,等着摘花椒。那时候生产队的花椒不多,大人小孩齐上阵,三天就能全部摘下树。摘一斤花椒给一毛钱,我最多的一天摘到八斤,整个摘椒季节也能挣两块多钱,上学足够了。当然,这期间的快乐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的。那时候,我们跟着大人潮水一样扑向一块块花椒园,争抢花椒最繁密、椒刺最少的树枝,挂上自己的竹篮或衣服后,大声呼喊各自的妈妈,那种打仗似的紧张和赶集样的热闹,很是难得。很快,顽童的热情过去了。没摘几把花椒,手被扎了或眼睛被花椒水蛰了,小家伙们就会三三两两地溜到树荫下喝水,玩老虎吃羊,偶尔也打打扑克,更多的时候是拔来野花野草编制凉帽,再穿戴起来打土仗。有时候会悄悄地爬进瓜地里去摸个甜瓜,也摘桃子李子啥的,时常有看管的老人追进花椒园来大声责骂。大人们很是气恼,有时候还会打自家不争气的孩子。那些瓜地果园都是生产队的,摘了也就摘了,似乎跟“偷”沾不上边儿。大人真正气恼的是男孩子逮着空子就会钻进渭河里戏水,年年都有淹死人的事情,年年都断不了我们下河凫水。

那时候,每到立秋季节,满是花椒的味道。要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我们来说,首先收获的是不能生吃却弥漫着浓浓气息的花椒,还有少年的快乐。

现在变了,家乡的花椒产量不仅比以前翻了几十倍。而且家家都有成片的花椒园,两个月也摘不完。端午节过去没几天,大多的花椒还是绿壳,根本没有成熟,有人就开始摘了。我多次说这样的花椒没味道,能卖出去吗?人家都说能,还说做火锅专门要这种绿椒。我明白,提前摘没有成熟的花椒,一方面是金钱的诱惑,有人上门来收,收益快;另一方面是人手不够,年轻人都进城去了,也雇不到人,等到成熟了根本摘不过来。

在近日的天水新闻里,我看到《麦积区元龙镇花椒喜获丰收》这样的报道。说“元龙花椒”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并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元龙大红袍”商标,取得了绿色无公害认证。新闻配了几幅熟悉的摘花椒图片,展示着父老乡亲摘花椒的温馨图景。可是,那日子离立秋尚早啊。再看新闻的第一句话,人家说的是盛夏时节摘花椒,似乎现在的花椒采摘季节变了,而我的思维还停在老地方。这些我能理解,早摘几天不碍事,花椒树带刺,摘起来不容易,母亲的双手时常千疮百孔,这是在漫长的摘花椒季节留下的痕迹。我不能理解的是现在的花椒味道也变了,当年那种麻得能让人闭过气去的花椒,差不多已经绝迹。尽管花椒价钱好,成了乡里的支柱产业,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当年的花椒,立秋以后才能采摘的那种,味道隽永绵长,久久飘散在岁月的深处。

立秋了,燥热将会慢慢褪去。想起花椒,怀念曾经的快乐,能清爽许多。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