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大家讲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常态化公开食品安全信息 就是给民众以信心
北京市整治无证餐饮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关于“莱克多巴胺”的科学解读
奶粉不必一味求“鲜”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8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常态化公开食品安全信息 就是给民众以信心

 

□ 刘天放

食品安全,一直以来就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数年前爆出的三聚氰胺、毒馒头、地沟油、苏丹红等食品丑闻,曾令民众对食品安全极度担忧。“舌尖上的安全”也需要信息的交流和畅通。每人每天都离不开食品,而我们吃的食品是否安全,就至关重要。而食品安全信息的定期公开乃至常态化,就是确保民众放心饮食的一个重要举措。

公开食品安全信息,好处很多,其本身就是公众了解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渠道,甚至也堪称监督食品安全的一个有效手段。定期公布食品安全信息,不但使公众能够及时查询到自己消费的食品是否安全,还可以督促一些食品经营和餐饮企业,令其产生敬畏感。因为定期公布,就等于在各种媒体或平台上频频曝光。人们对哪些合格、哪些不合格一目了然,这也可视为食品安全监管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定期公布食品安全问题信息,且这些信息中不但涉及合格率,更有民众更加关心的不合格餐饮企业的具体名称,以及哪些食品不合格、哪些餐饮不合格等,这些信息会及时通报给公众,以便让大家了解。另外,权威机构发布食品安全报告,可以整合各地信息碎片化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发布的权威性问题。如果缺乏权威性、缺乏统一的解读,就有可能造成传播面偏窄、受众面不广泛,从而起不到应有的威慑作用。

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建立了国家食品安全抽检制度,统一抽样标准、抽检项目和抽检标准,去年6月又发布了《关于做好食品安全抽检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以实现食品抽检全覆盖和检验结果全公开。由于国家层面不可能对具体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面面俱到,各地应根据“意见”要求细化。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要求各级食药监管部门在抽检结果出来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公布的信息要包括合格产品信息和不合格产品信息,以及对不合格产品采取的处理措施,并对风险进行解读和提示。所以,只要做到食品安全信息的常态化采集和定期发布,就会使民众第一时间得到他们关心的信息,从而指导其消费。

“民以食为天”,人们每天都在享受舌尖上的美味,但要是吃了不合格的食物,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加强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食品检验检测力度、完善投诉举报机制、奖励举报者、重罚违规者,尤其是构建起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发布制度,老百姓才能放开嘴,尽情地去享受更多合格的美味。公开食品安全信息就是给民众以信心,如此,一个更加令民众信任的食品安全环境就有可能形成。 

(作者系媒体特约评论员)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