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刺少、口感好、营养丰富,鳕鱼一直是大家喜爱的鱼类之一。但记者走访北京多个海鲜批发市场和贸易商发现,不少非正宗“鳕科鳕属”的水产品被冠以各种“鳕鱼”名义出售,价格从13~130元/斤不等,有时连生鲜电商平台的专业采购都难以辨别。此外,不少商家还将油鱼经过一系列加工后当“鳕鱼”公开出售,一般顾客难辨真假。有专家指出,有必要对鳕鱼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标志和认证标准。
品种不同价差十倍
记者走访京深海鲜市场发现,不少摊位都在出售鳕鱼,产品大多按照整段、切块陈列在冰柜,其种类和售价也偏向高端,多为法国银鳕鱼、阿拉斯加鳕鱼等,售价普遍在120~130元/斤不等。一位摊主拿起冰柜中的整段鳕鱼告诉记者,这种肉质雪白且带有鱼鳞的品类是法国银鳕鱼,其价格受进口货源影响多为100~130元/斤,一般都是整条或分段加工后供给北京高档餐厅、酒店等。
不过,与这些动辄百元每斤的鳕鱼相比,一种名为“龙鳕鱼”的产品则要便宜近十倍。“20元/斤,长期供应的话还可以更便宜点。”一位摊主表示,这种“龙鳕鱼”就是常见的油鱼,主要供应中小餐厅,烹饪的时候要控制用量,否则会引起腹泻,“口感也比较粗糙,不如银鳕鱼那么细嫩”。
“目前鳕鱼市场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命名混乱。”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吴文惠告诉记者,从生物学特性和国际通用分类而言,只有鳕科鳕属方可以称作鳕鱼,但目前这个专业指称已经被商家混淆,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也比较混乱。“许多非鳕科、鳕属的产品也标为鳕鱼出售,在商品流通上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叫法,容易误导消费者。”
吴文惠介绍,目前鳕形目、鳕科、鳕属的鱼只有大西洋鳕鱼、太平洋鳕鱼、格陵兰鳕鱼,而市场上常见的“法国银鳕鱼”实际上是南极鱼科,“银鳕鱼”实际上是裸盖鱼科,消费者很难分清,给整个行业也带来了困扰。
油鱼冒充鳕鱼高价出售
命名不清的同时,以次充好的现象也遍布整个鳕鱼产业链。不少商家以低价采购可致人腹泻的油鱼,经过加工后以“龙鳕鱼”等名义堂而皇之地在餐厅高价出售。
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以来,北京、南京等地餐厅曾出现多起消费者食用“鳕鱼”后腹泻、“拉油”的案例,其食材多为油鱼冒充。这种油鱼学名棘鳞蛇鲭,体内40%以上为蜡酯。由于人体无法分解及吸收蜡酯,因此肠道受刺激后会出现腹泻现象,排出橙黄色的油脂。
而在国内某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直接打出“假鳕鱼”、“龙鳕鱼”、“油甘鱼”的名义,以13~20元/斤不等的价格低价出售油鱼。
事实上,这其中巨大的利润空间,也催生了一条完整产业链:由进口贸易商从国外进口油鱼后,以低廉价格成吨批发给国内各个城市的分销商,再由其经过简单加工后转手卖给餐厅,最后以“龙鳕鱼”、“马加鳕”等各种名义高价出售。
专家呼吁建立统一标准
“在所有水产品中,最头疼的就是鳕鱼市场。”国内一家生鲜电商负责人告诉记者,鳕鱼市场以次充好或掺假的情况时有发生,很难通过感官特点进行分辨,甚至连专业采购人员都不敢轻易涉足这个品类,“尤其在国内经过分段加工后,单从肉质根本无法分辨捕捞海域、来源和种类”。
广东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专家陈芝梦表示,市场上鳕鱼众多,但在产品被切片的情况下,不仅普通消费者很难分清,“就连专家也得查看检验检疫证明,或者验DNA分辨品种”。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尚未出台针对鳕鱼命名标准和市场规范的准则,也并未禁止油鱼的进口销售,但一些地区和国家已经制定出相关标准。
香港在2007年出台《有关识别及标签油鱼/鳕鱼的指引》,建议所有入口商应将“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的俗名定为“蜡油鱼”和“oilfish”,不可使用“鳕鱼”等其他俗名,以供业界和消费者分辨。此外,加拿大、英国、新加坡允许贸易和食用油鱼,但在包装上必须得列出商品名和学名,不得与其他鱼类混淆,还要提示食用的风险和后果并给出食用建议。
吴文惠建议,国内应尽早出台统一的鳕鱼商品标志规范,如直接在商品上明确标注捕捞海域、所属生物类目等信息,让消费者有明确的品类和价格参考信息,避免出现以低价鱼类冒充高端鳕鱼的情况,也能防止命名不规范引发的市场混乱;在此基础上联合第三方机构建立认证标准,对进口、生产加工等各环节进行认证,以提升市场辨识度和消费者信任度。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