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玮
6月14日,以“尚德守法,共治共享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在京举行。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汪洋强调,要“尚德守法,共治共享食品安全”。(6月14日 《中国食品安全报》)
民以食为天,只有做到食品安全,才能保障老百姓的健康。企业决不能以牺牲百姓健康为代价来获得利益。然而,说到食品安全,食品安全违法事件却不绝于耳,人们对“舌尖上的安全”并不是很不放心。如何让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放心呢?笔者看来,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尚德崇法。
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尚德。道德尽管是一种精神理念,主要靠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没有强制性。但是,道德的力量可以使食品的生产和经营者分清是非,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填补法律所形成的真空地带。试想,一个没有道德操守一心只为自身利益的人和企业,焉能把百姓健康放在首位。目前,道德缺失已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问题,“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镉大米”和“红心蛋”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某些食品生产和经营者缺乏诚信,一切向钱看,只看利润,根本不顾百姓健康。甚至一些大企业在食品安全上也缺乏应有的诚信。因此,在食品安全方面,必须加强尚德教育,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树立食品安全道德观念。尚德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
尽管尚德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仅靠精神层面的约束是不够的,食品行业更需崇尚法治。食品行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产业链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食品安全生产经营主体多,对食品安全关注度不够,单靠道德自律或部门监管,效果都不理想。唯有法治手段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法治手段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是德国、美国、日本和英国等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面对我国复杂多变的食品安全形势,面对老百姓的期盼,唯有加快法治建设,才能有利于食品行业良性健康发展。当然,食品安全法治化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就是提升食品安全法治化水平、加强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法治保障。
食物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民心工程”,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唯有尚德崇法,方能最终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全方位治理,方能构筑起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