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食苑杂谈
3上一版  下一版4
 
浓浓的母爱
什锦米线
淑女扣肉
鸡里蹦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6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浓浓的母爱

 

□ 王文明

世上的美味千百万,但我最喜欢吃的还是饺子。

那年五一假期回山东老家,临走头天晚上,在岳母家陪她聊天、打扑克到深夜,回到父母那儿快凌晨了,没想到两位老人一直在等我和妻子,老人心疼儿子媳妇连续熬夜,就催我们睡下了。凌晨四点半我起来如厕,发现厨房的灯竟是亮的,只见七十七岁的老母亲正在包饺子。我既心疼又抱怨,不是说好太早太麻烦,就不包饺子了吗?母亲笑了笑说,出门饺子回家面,哪有临走不吃饺子的啊,你们快睡吧,我一会儿就包好了。第二天一早,在父母慈祥的目光下,我和妻子各自吃了一大盘。刚吃完,妻弟打来电话,说岳母包好了饺子在等着,我们赶去又一人吃了一盘。说实在的,当时肚子真没有多少空间了,但老人起这么早包的饺子一定要多吃点。

我和妻子的老家都在烟台栖霞,那里是烟台唯一不靠海的内陆县市区,属于丘陵地带。以前农村的日子很艰苦,小时候,家里的主食是地瓜和玉米饼子,大人常说的一句话是,地瓜饼子不吃就饿着。那时要想吃顿饺子可真难,印象中只有过生日和过年才能解解馋,还是地瓜面、萝卜馅的,根本吃不上现在最常见的猪肉白菜馅。在胶东农村,改革开放最大的成果是,让父老乡亲告别了常年与地瓜玉米为伴的漫长岁月,走进了以小麦面粉为主食的新时代,从此吃上白面馒头,饺子也成为家常便饭。

饺子是胶东人过年最主要的食物。年三十晚上辞旧岁吃饺子,初一早晨迎新年吃饺子,初三早晨送别神灵还要吃饺子。三十晚上吃完饺子后,边看春晚边包初一的饺子。母亲把面揉好,调好馅料后,一家人擀皮的擀皮、包的包,其乐融融。初一早晨煮饺子一般用芝麻秆作柴火,预示新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开始不要盖锅盖,敞着锅先煮一会,这样皮容易熟。开一次锅用铲子搅动一遍饺子,等到锅开三四次后,饺子肚就鼓得圆圆的,说明饺子可以出锅了,这时饺子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但过年的饺子不是出锅就可以吃的,要祭祀完先人和灶王爷才能端上饭桌,蒜泥和醋是基本的调料,再倒上酒,就饺子喝酒,越喝越有。吃完饺子后喝一碗稠稠的饺子汤就更美了,那叫原汤化原食,据说对肠胃很有好处。

孩提时家里穷吃不上饺子,长大参军后却没少吃。新兵连各项工作都是比赛,包饺子更是。从炊事班领到面、肉、菜等原料后,大家既分工作业又密切配合,哪个班先包完就到伙房抢煮头锅饺子,老班长们经常为此争得脸红脖子粗。在老山前线蹲猫耳洞时,子弹箱当面板,罐头瓶作擀面杖,战地饺子别有一番风味。九十年代起街上的饺子店开始多了,想吃什么馅的都有,前几年在西安吃过“饺子宴”,到东北吃过“老边饺子”,现在单位食堂也能经常吃到饺子,可吃来吃去,最香的还是母亲包的饺子。

因为军旅生涯的特殊,不能常回家看看。入伍近三十年,结婚也二十多年了,吃上母亲、岳母包的饺子的次数并不多。前几年回老家参加弟弟的婚礼,当时单位有紧急任务,在家只呆了几个小时,婚宴后母亲抓紧包好了饺子,我着急赶飞机就没让她煮,老人家至今还常念叨,为常年在外的我没吃上那顿饺子而自责。也许,正是因为不能经常吃,母亲包的饺子才更香、更珍贵啊。

幸运的是,妻子继承了老一辈胶东妇女贤惠孝顺而又勤劳能干的传统,在包饺子上有极高的天赋,每次面和馅的量总是恰到好处,包得又麻利又好吃。她最拿手的是猪肉韭菜馅、猪肉茴香馅、牛肉芹菜馅和鲅鱼馅饺子。我们家平均一星期至少吃一顿饺子。前几年儿子读中学时,为了让儿子吃饱吃好,妻子经常天不亮就起来包饺子,我也跟着沾光。

说来不可思议,以前从不干家务、不做饭的我,现在也学会了包饺子。有段时间,妻子腰椎间盘突出很严重,住了近一个月的院。正好我也没什么事,便下定决心给她包起了饺子,好在有平日耳濡目染和当配角打下手的基础,从和面、调馅,到擀皮、包饺子,烧水煮饺子,再到出锅上饭桌,虽用了三个多小时,但外形和味道还不错。母亲听说后,可劲儿给我鼓励,还要我一定给她儿媳妇包顿茼蒿馅的,反复说茼蒿馅饺子如何鲜嫩好吃。妻子也挤对我说,老人岁数大了,什么时候能吃上你亲手包的饺子。我把母亲和妻子的话都记着,心想一定尽快找时间满足她们的愿望。

熟悉的味道,时时提醒家的方向。饺子象征团圆,吃到嘴里的是面、肉、菜,感受的是暖暖的亲情,浓浓的母爱,悠悠的乡愁。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