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饮料市场已由过去 一支汽水打天下,发展为由碳酸饮料、水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功能饮料、含乳饮料等共同瓜分市场。此外,果蔬、粗粮、大豆、咖啡等饮料也寻求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专家介绍,碳酸饮料增速放缓从2000年左右就已开始,主要是消费者基于健康因素考虑。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经通过研发零卡路里的可乐等新品来挽救业绩。而茶饮料、果汁饮料产量在近几年却以超出3倍的速度递增。在茶饮料市场,经过多年的市场调整,格局已经趋于成熟,统一、康师傅、娃哈哈、三得利、雀巢等品牌基本占据了这块市场的领先位置。
饮料行业健康牌频出
有数据显示,我国含乳及植物蛋白饮料行业规模在过去5年年均增速28%,是饮料中增速最快的子行业之一,预计未来3年行业仍将保持20%左右增速。乳业巨头伊利、蒙牛也在2014年下半年分别推出植物蛋白饮料产品,由动物蛋白延伸至植物蛋白领域。此外,尼尔森2015年的数据显示,相比于2014年同期,功能饮料增长了7.6%,果汁增长了4.7%。
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表示,消费者对于饮料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饮料行业靠强势的广告轰炸来获得消费者购买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只有生产出品质优且性价比高的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大健康饮料行业还需要进一步培育,目前处在快速成长期前期,3年内有望进入高速发展期。绿色、原生态的食材越来越受到推崇,市场潜力巨大。蛋白饮料、果汁饮料、草本饮品都将是未来的趋势。“沙棘汁、蓝莓饮品等,凭借绿色、原生态的食材,成了新的消费趋势。可以预测,未来谁能够抓住健康趋势,就有很大把握分享饮料市场。”朱丹蓬说。
瓶装水不能再炫噱头
数据显示,2010-2013年,中国瓶装水年消费量分别达到3982万吨、4587万吨、5519.1万吨、6579万吨,年均增长率约为20%。瓶装水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而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包装饮用水总销售额达到1131亿元,截至2013年矿泉水行业生产企业超过1000家。在瓶装水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水企打出概念牌,让很多消费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调查发现,京城各大商超在饮用水货架上摆放着各种品牌的产品,名称五花八门,如矿泉水、矿物质水、小分子团水、蒸馏水、富氧水、苏打水、纯净水、冰川水等,此外西藏、长白山等产地也被标在显著位置。而一些概念水标称添加了特殊物质,能够为人体提供营养,甚至能够治疗疑难杂症、预防癌症。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专家阮光锋分析称,因为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目前品牌饮用水厂家乱打概念牌的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这种基于概念功效的宣传,无论是从实验角度还是研究角度,都被证实是不可能的。业内也早已就此达成共识——功能多属厂家炒作,水质本身并不具备神奇功效。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钟凯也表示,喝水的根本目的是满足机体对水的需求。水是体内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搬运工,它只是一个载体,无论喝什么水都不要把它当做营养来源,也不可能有什么神奇的功效,因此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水都可以安全放心地饮用。平衡膳食,保证充足的饮水,适量运动和良好生活规律,才是健康的根本。
不过,今后市场上名目繁多的饮用水将得到统一标准管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19298-2014)将实施,新的标签标志则从今年1月1日起执行。目前市场上纯净水、蒸馏水、天然水、山泉水等不同水种的标准都实现了统一。标准要求,除了天然矿泉水外,市面上在售的包装饮用水只分为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两类。产品名称不得标注为活化水、小分子团水、功能水、能量水以及其他不科学的内容。同时,为避免给消费者造成误解,“饮用矿物质水”名称不再允许使用。
“打擦边球玩噱头的水将会逐步消失,企业不是变换名称就是自行退出市场。”阮光锋表示,市场竞争更多的是依靠品牌、规模、渠道、品质,新国标逐渐规范,也有助于消费市场趋于理性。(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