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张
坐落在隆福广场的白魁老号饭庄,在继承传统烧羊肉等品种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厨师跑西北,下江南,采八方名肴,汇南北清真菜近200种,以飨中外食客。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一个叫白魁的回民,在东城隆福寺斜对面的小街口,开了一家羊肉铺。他除了卖生牛羊肉外,也卖“熟货”--羊肉、羊杂碎。在煮制熟羊肉时,渐渐有了经验,又创出了烧羊肉。烧羊肉是把羊肉炖熟后再经油炸,外焦里嫩,香酥可口。此后,白魁的羊肉铺便改为饭馆,起字号为“东广顺”。
“东广顺”以卖烧羊肉和小吃为主。在“东广顺”饭馆旁边,是一家以卖抻面闻名的老字号饭馆“隆盛馆”。“隆盛馆”开业于清初康熙年间,饭馆主人姓温,是山西移民。山西人素以精制面食著称。温姓人家的抻面,能把一根面条抻成一碗细丝,俗称“一窝丝”。这种抻面滑润筋道,不粘不软,入口清爽。来这里吃抻面的人,常常到白魁的“东广顺”,买烧羊肉拌面吃,再浇上羊肉汤,实是一美餐。因“隆盛馆”当初开业时,只备炉灶代客热菜,故被人称为“灶温”。“东广顺”烧羊肉出了名,京人也俗称“白魁”,时间一久,倒把“东广顺”的字号渐渐忘了。后来,“灶温”和“白魁”,便成了这两家老字号的正式名称,可惜“灶温”现已不存在了。“白魁”经过200多年风雨,至今仍名噪京城。清末,白魁因得罪了一有权有势的王爷,吃了官司,被发配到了新疆。饭馆易手到厨师景福手中。景家经营了四代人,又将饭馆易手他人。其中曲折,一言难尽。
直到解放后,为恢复老字号的传统风味,有关部门多方寻找,请回景福的孙子景寿山,把白魁老号的烧羊肉技艺继承下来,使这一京城名吃才没有失传。白魁老号的烧羊肉,选料严格,制作精细,方法独特,别具特色。选料必用羊的一定部位,肥瘦相宜,不老不嫩。配料有丁香、砂仁、白芷、口蘑及上等酱、糖等数十种,按比例调制。经过吊汤、紧压、码放、煮煨、油炸数道工序,制成的烧羊肉,不膻不腥,味厚色醇,香浓鲜美。
每逢立春后,来这里吃一碗抻面,浇一碗带汤的烧羊肉,是京城食客的一大乐事。特别是夏季炎热,吃碗水烧羊肉面,不肥不腻,清香可口,最为相宜。
白魁老号的出名,除了它本身的经营特色外,也与它所处隆福寺街不无关系。隆福寺是京城古庙之一,建于明朝景泰年间,一直是明宫廷的香火院。至清代,隆福寺演变为以商业活动为特色的的京城四大庙会之一,它与西城的护国寺被称为“东庙”、“西庙”,是京城最热闹的大庙会。清代中期有《竹枝词》写道:“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白魁老号面对隆福寺,赶庙会的人多来此吃饭,生意十分兴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隆福寺被大火烧毁一层大殿,庙内香火断绝,但商业更旺,各种摊点延至四外大街。每逢一、二、九、十是庙会日子。白魁老号的烧羊肉面,成为隆福寺庙会名吃之一。
解放后,在隆福寺原址上,建起隆福大厦商场,成为京城五六十年代的大商场之一。白魁老号饭庄,也在原址扩大了经营面积,增添了经营品种,除烧羊肉外,酱羊肉、酱牛羊杂碎、酱鸡也颇具特色。并且,逐渐成为烹制各种清真菜肴,包办宴席的清真大饭庄。
白魁饭庄开创了销售河鲜海味清真菜的先河。专用江苏绿色河鲜原料。特选野生鳜鱼,骨疏刺少,质白鲜嫩,其性味甘、平,补气血,益脾胃,是虚痨者的食疗佳品。经妙手烹制的松鼠鳜鱼,色泽金黄,头昂尾翘,品尝一箸,外焦里嫩,鲜香适口,特惹人喜欢,现是白魁清真宴会中的首席菜肴。还有太湖两鲜、银鱼芙蓉羹、白果虾球、清炒虾仁以及滑腻爽口的葱烧海参,齿颊留香的糟熘鱼片软糯味醇的红花鱼翅,酥皮烤鸭和八宝酿牛尾等,都是全新口味的清真名肴。
他们的拿手菜锅烧羊肉、香酥羊肉、扒羊肉条以及烧肚板、灶条汤等,在京城颇有名气。进入新时期,白魁老号饭庄抓住发展机遇,以弘扬老字号特色为方针,在东城宽街路口、东四北大街又开设了新店。并引进了西北清真菜系的菊花羊头、明炉乳鸽等名菜,在市场竞争中,又上了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