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应敏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二月的远去,我们告别了严寒冬日,迎来了早春三月。初春之际,乍暖还寒,去哪呢?
去看看那热热腾腾、冒热气儿的“八大居”之——砂锅居,感受寒末暖初的热乎气儿。
砂锅居饭庄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以其特有的烧、扒、白煮等手法将猪肉类精粹烹于一延,赢得“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赞誉。砂锅居的烧实为炸,是将煮后的猪肉和内脏用油炸制而成,外酥里嫩、清香隽永;燎是将带皮的猪肉、肘等,用铁叉叉住在火上翻动,待表面上燎起小泡后,用温水浸泡刮去糊皮,再放入砂锅中清水煮熟,切成片蘸调料食用,外皮金黄、肉质白嫩;白煮是把猪肉、内脏放在大锅内用旺火炖,再用微火火烤,使之汤味入肉,煮好的肉去骨去皮后切片,蘸特制的味汁食之,嫩香、酥烂。
砂锅居最早以经营砂锅白肉起家,它的来历和形成,与北京旧时民间的祭祀活动有关。据了解,清朝时西城区缸瓦市附近,是王公贵族的居住地,缸瓦市设有“看街的”更夫。王府贵族把每次祭祀后所余供品白肉赏给更夫们,更夫们就在缸瓦市街边的一些空房子里架锅设灶把白肉加工后自食,有时也邀请相熟的穷百姓和乞丐们共食。碍于不便白吃白喝,刚开始大家就带些油盐调料、柴米灯烛来帮衬,后来,演变为逢来吃白肉者,就收一些钱,形成卖白肉的小馆。到此吃白肉者多是穷人、乞丐,而乞丐多用砂锅乞讨,讨来的食物经加热即可食,便自嘲称为砂锅居。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砂锅居与东四牌楼有一家叫和顺馆的饭馆合并,正式改字号为和顺居。对店堂进行扩建和装修后,还请人题写了匾额,营业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虽然字号改为和顺居,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它为砂锅居。砂锅居最初是由刘姓经营管理,在刘姓管理时,他把一当厨师的亲戚请来做主厨,在烧、燎、白、煮的传统厨艺上,创造出了一些特色白肉菜,吸引了附近不少王公贵族、富贾名人,名气也逐渐渐大了起来。因白肉吃法源于祭祀,烹制只能用白汤煮,或者火燎和油炸,不能配加蔬菜,只能蘸细盐末等。于是,制作祭神肉肴的厨师,便想尽办法,在有限的手段里,丰富品种。
因为砂锅居卖的白肉,是头天晚上宰杀的百十斤重的“京东鞭猪”,放在一口直径四尺,深三尺的大铁锅中连夜煮烹,次日晨熟透,正好八时营业,赶至中午卖完就歇业休息。这一特殊的经营方式自开业起一直延续到明国年间,故京城流传有歇后语“砂锅居买卖——过午不候”。据说,当时人们为了品尝这一口儿,早早就到砂锅居候着,生怕吃不上,有时还要提前预订。一来二去,砂锅居的名气越来越响,生意兴隆,始终不衰。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日伪之铁蹄下,因砂锅居风味独特,名气很响,所以日本和汉奸中的要人,常在此吃喝请客。他们不管什么“过午不候”,经常在下午和晚间来此吃喝,店主慑于日伪的淫威,从此增添了晚餐,实行了全天营业制。
解放后,砂锅居为适应大众口味,增添了用小砂锅炖煮的砂锅白肉、砂锅丸子、砂锅豆腐及什锦砂锅等砂锅菜,深受顾客欢迎。五六十年代,许多文化界知名人士,经常到这里聚会请客。砂锅居从此走入了正轨。进入新时期,砂锅居不仅恢复了百年老字号传统,扩大装修了门店,而且还挖掘出一些百年特色菜,品种也扩大到白肉以外的各种炒菜。如干炸小丸子、九转回肠、杏仁豆腐、肉沫烧饼等深受广大食客和游客的喜爱。砂锅居是目前北京规模最大的主管砂锅菜肴的中华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