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市场观察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早餐服务体系形成 全渠道、多场景格局
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下降0.14个点
以吃为媒 “伯果儿”玩转社群电商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早餐服务体系形成 全渠道、多场景格局

 

早餐是每个人不可跳过的一个环节,但找到一个好的早餐解决方案并不容易。从政府层面看,早餐服务体系也是构建便民服务的重要因素,北京市一直十分重视早餐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固定门店早餐服务为主、便利店增设早餐服务为辅、其他形式为补充的便民早餐服务体系。

便利店早餐添新兵

对广大上班族而言,匆匆忙忙的早上一般在路上买一些豆浆、包子解决,不过,在地铁安检时又面临着麻烦,随身饮料要试喝,耽误了乘客快速进站。因此,地铁出口外,尤其是中关村、国贸等繁华商圈的地铁站口,常年聚集着无证无照的小摊贩售卖煎饼果子、鸡蛋灌饼等。实际上,这些小摊贩在卫生上难以保障,在城市管理上,流动摊贩也让管理部门头疼。

但随着便利店进驻地铁线路,这也意味着,北京早餐服务体系又多了一个让消费者放心的渠道,初步形成了覆盖线上线下、地上地下的全渠道、多场景格局。普通便利店通常包含了日用百货、杂货、化妆品、文化用品、酒类、预包装食品、冷冻食品等广泛的商品品类,而地铁内便利店则不同。如全家便利店在地铁内门店的主营商品是预包装食品,华润万家vango便利店的主营商品为面包、三明治、饮料、低温乳制品等,这意味着,地铁便利店主要满足乘客饮食方面的需求。

在地铁便利店之外,普通地上便利店已经涉及到早餐服务。过去由于受硬件设备的限制,便利店一般不具备出售现烹食品的资质。但随着早餐示范工程的进一步深入和消费者对早餐的巨大需求,北京市在2013年逐步开放了便利店加载餐饮的资质,便利店早餐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固定门店早餐的品类。与固定门店相比,便利店提供包子、粥、茶鸡蛋、煎饼、黏玉米、关东煮等速食食品,购买方便快捷,相对节省时间。目前提供早餐服务的便利店包括7-11、全家、好邻居、联华快客等。

O2O早餐入局

目前固定门店早餐服务作为最主要的早餐服务形式,具有其他形式不具备的优势:有固定场所,用餐舒适,食物新鲜美味,卫生条件好。一直以来,固定门店的经营都受到了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根据规定,早餐规范店的早餐经营产品品类不低于20种,以保障营养和丰富性;早餐经营时间不少于3个小时,以保障消费者用餐需求;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应增强主食加工配送中心的研发、生产、检验和配送功能,丰富配送品种,扩大配送范围,在满足早餐配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式快餐和大众化餐饮的配送模式。

不过,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O2O模式蔓延至各个行业,从2014年底开始,百度外卖、饿了么等外卖O2O平台都陆续开始上线送早餐业务。早餐外卖O2O优势在于可以送至单位,十分便捷。然而,这些企业大部分经营范围是互联网技术,和餐饮并不相关。送餐人员往往容易和写字楼物业保安发生冲突,导致城管介入,甚至直接被查抄。

同时,送外卖的部分商户缺乏监管,卫生条件不过关,送到的餐饮品质也难以保证,外卖O2O早餐业务发展逐渐遇阻。目前,外卖O2O平台基本下线了早餐业务,但饿了么日前又重拾早餐板块。如果能够发展成熟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外卖O2O也不失为一种购买早餐的选择。

加大政策扶持

作为便民服务的重要一环,早餐在多渠道布店的同时,安全也是头等大事。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北京市对便利加载早餐也提出了众多要求:社区连锁便利店每天早餐营业供应时间应在7点以前开始;早餐食品实行统一配送、进货,在店内只能进行加热等后期加工;使用食品包装材料要符合卫生标准,外包装要标明出厂日期、保质日期、食品标准和食用方法等;经营早餐食品要实行包装销售;早餐服务只对集中配送的早餐食品进行加热,禁止现场加工制作。

2015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其中明确要求加快便民早餐服务体系建设,2017年底前,全市新建或改造300家固定早餐门店,发展150家具有早餐服务的连锁便利店,符合早餐经营示范店、规范店标准的早餐网点达到1500家以上。

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布早餐网点目录,方便市民消费;拓展餐饮网点服务项目,开展养老助残服务;建设6个主食加工配送中心,规范化早餐网点统一配送率达到60%。2020年底前,全市累计新建或改造500家固定早餐门店,发展200家具有早餐服务的连锁便利店、10个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成1750家符合早餐经营示范点、规范店标准的早餐网点。

(中国经济网)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