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供应链条日益复杂,食品供应主体更加多元化,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不断加大,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绩效,且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确实有了显著提高。是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就能完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吗?食品安全不存在零风险,即使是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相对更完善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等,也不能完全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食品安全由于其对大众身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必定会受到公众的强烈关注。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如不能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加以应对,极易产生消费者恐慌心理,降低政府公信力。对相关的食品产业也会造成负面冲击。因此,将风险交流引入基层监管部门的应急处理中,作为必须环节,为第一时间控制舆情的正确导向,避免引起社会恐慌,减少民众的非理性行为,及事件最终的妥善处理已凸显其必要性。
风险交流已经成为各国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WHO/FAO)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应用指南》一书中定义,“风险交流是在风险分析全过程中,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消费者、企业、学术界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就某项风险、风险所涉及的因素和风险认知相互交换信息和意见的过程,内容包括风险评估结果的解释和风险管理决策的依据。这意味着风险分析涉及到的所有人都是风险交流的参与者,包括政府管理者、风险评估专家、消费者、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等。欧洲食品安全局将此形象地描述为我们要在正确的时间通过正确的方式将正确的信息传达给正确的人。不是宣教,不是说服,是基于认同感的知情决策。风险交流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各利益相关方对风险的知晓和理解,在利益各方之间架起桥梁,弥合各方风险认知的差异,提高透明度和信息的一致性,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管理措施、决策的制定和施行,有利于食品相关行业的正常健康发展。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引入基层监管部门的应急处理中,也是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任务的体现,不是消除危害,而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014年3月某省电视台专栏报道,过期方便面被拆包装后,以低售价,流入麻辣烫、火锅店等餐饮业,特别拍摄到送货给某大学食堂,并播出多家学校销售裸装方便面的镜头。
节目播出后,经基层监管部门调查发现过期方便面未流入学校餐桌。此次过期方便面流入学生餐桌的影响是否就完全平息了呢?学生对食堂的食品产生怀疑,其他未被涉及的学校,家长产生疑虑,表示担忧。社会公众对餐饮业食品质疑、担忧。人云亦云,势必造成食品安全风险的社会放大效应。
在此次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监管部门引入风险交流环节,积极参与舆情控制。在事件调查清楚后,召开校方、经营者、学生代表、学生家长及媒体座谈会,公布调查结果,出示证据,解答各方疑问。达成原材料公示、学生及家长代表组成食品安全检查组,进行定期巡查,媒体跟踪报道三项共识。监管部门随即开展全市餐饮环节散装食品购进检查。监管部门所做的工作得到校方、学生、学生家长、经营者及媒体的认可。通过媒体对事件的跟踪报道,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此次事件的处理让经营者对监管部门提出的进货查验要求认同更加深刻,让公众对监管部门信任度增加。
食品安全风险只能减少,而不能彻底消除。风险不是伴随食品安全事故产生的,而是一直存在的,因此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也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目前食品监管体系、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食品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食品企业可追溯体系的逐步构建是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由食品监管部门主导,食品企业、消费者、媒体、非政府第三方共同参与,协同合作,有目的开展各方风险交流活动,对经营者的持续培训,对消费者的持续科普,对媒体的持续宣贯,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覆盖全民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创新机制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