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商超博览
3上一版  下一版4
 
超市大卖场抢占小业态谋突围
永辉微店扩张计划暂停
筑一道校园食品安全“防火墙”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1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市大卖场抢占小业态谋突围

 

当传统的超市门店接连传出关店消息时,小业态却仿佛迎来春天,不断涌现。其实,由“大”转“小”,逐步让商超企业学会精细化经营的运营体系,这才是最终的突围之路。

继山东4家门店关闭后,近日乐天玛特又关闭了南京唯一的一家门店;今年上半年,万达关闭了旗下10家百货门店,并宣称未来将转型体验式业态;即使是如沃尔玛这样的国际巨头,在中国,今年有9家分公司以1元的价格被华润抛售,其中8家去年亏损……

伴随着席卷而来的关店潮,小业态等相关字眼却频繁出现于公众视线,在各大商超的战略转型计划中,小业态俨然已成为首选。

瓶颈中的大卖场

大卖场,又称大业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体量大,1~2万平方米的卖场多位于城市核心地段,所售商品几乎囊括了日常生活的全部。自1995年进入中国以来,该模式被零售巨头奉为至宝,以跑马圈地之势席卷了整个行业。但从2008年开始,全国大卖场经营便开始出现拐点,门店数量过剩、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不断凸显。

根据《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120家,其中百货25家,超市卖场是重灾区,关闭了95家。

在城市发展初期,大卖场的兴起适应了人口集聚的需求。可如今,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需求逐渐分层,更多消费者开始注重生活品质。在此背景下,以往的一站式购物已不再成为吸引消费者的理由。漫长的收银队伍、下降的服务质量、千篇一律的商品都在无形中将消费者推出了门外。

大卖场的盈利模式为薄利多销,但持续上涨的租金、物业费、人力成本等让商家叫苦不迭。不仅如此,跑马圈地时期一窝蜂开设的门店,最终陷入同质化的泥潭,为了实现差异化,大卖场们纷纷想通过低价策略来引导客流。如此一来,消费者的兴趣不断降低,商家生存愈发艰难。

小业态异军突起

就在大卖场陷入关店潮的时候,小业态却异军突起。

相较于包罗万象的大卖场而言,小业态是一种针对社区不同的消费需求,通过深耕于某一行业或品类,以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和便捷化更好地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商超形态,包括但不限于便利店、标超、专卖店等形式。

根据去年商务部对4000余家典型零售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零售企业销售额较上年仅增长4%。其中,百货店增长4.1%,大型超市增长5.3%,作为小业态的便利店增长最高,达到8.2%。另有数据显示,在过去六年中,中国便利店的门店数量几乎翻倍,从2008年的13567家增加到2014年底的26345家。

既能迅速覆盖城区主要网点,又能真正满足社区的精准需求,正是看中了小业态的发展潜力,传统商超企业在无力扭转大卖场颓势的情况下,开始纷纷试水小业态,以此作为转型突破口。

瞄准这一新业态的,不仅仅是商超巨头们,一些非商超类企业也开始跨界出手。

早前,快递起家的顺丰在主要城市的社区或商业中心附近开设了顺丰的“嘿客”店,主打在可视化空间内部展示有支付二维码绑定的具体商品。互联网转型初见成效的苏宁也在2014年初成立了苏宁超市,经营休闲食品、粮油生鲜、酒水饮料、生活日杂等商品。

从根子上来说,小业态模式是大卖场深入到社区精准需求的触角,将大卖场的零部件拆装下来,分解到社区之中,颇为类似大卖场平台之下,伸出去的长尾,形成类似电商长尾定律的实体店长尾模式。

“小时代”的生意经

然而,如果仅靠浓缩,小业态并不足以承担商超转型的重担。船小好掉头,商超企业蜂拥做小店,但如果不把小店的便利性做好,将品类经营做成了品项经营,最终将造成店铺商品差不多,消费者无从选择的境地。

差异化是企业发展中的不二法则。通过快速覆盖城区主要网点,对社区个性化需求进行精准“点穴”,小业态可以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如在办公楼附近的店铺,可将文具作为必备品;住宅区里的便利店,商品构成中日用品的占比要相对较高;如果社区比较高档,甚至还可增配部分进口杂货。

增值服务是以便利店为代表的小业态最主要的竞争力。通过增值服务维护周边客户,并逐渐将其转化为有黏度的用户,这是最理想的经营模式。一般来说,企业在提供自发型的增值服务,如茶叶蛋、健康早餐、关东煮等服务的同时,还应开设一些公益型的项目,如自行车充气、外借雨伞、食品加热、免费开水等。以此培养消费习惯,赢得良好企业形象。

扩大单品数量其实就是放大用户的需求。大卖场时代拼的是大而全,在小业态阶段,单品数量依然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联商网)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