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海关总署监管司副司长李伟出席第十三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开幕式并致词。他表示,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了监管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了监管制度和机制,为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法律保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对食品安全工作和人民健康福祉的高度重视。
李伟介绍,今年以来,海关总署认真落实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及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相关要求,一方面深化改革、促进便利,另一方面加强监管、严管链条,保障进出口食品“管得住、通得快”;同时开展了一系列以粮食、冻品等为重点的打击走私专项行动。据统计,2015年1月1日至9月30日,全国海关共监管进口食品贸易总额1339.7亿美元,同比增长29.8%,监管出口食品贸易总额581.2亿美元,同比下降7.8%;全国海关共侦办走私食品、刑事案件379起,案值188.7亿元,涉嫌偷逃关税和进口环节税22.4亿元,涉及货物包括大米等粮食类、肉类、海产品等。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海关总署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海关总署积极履行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职责,主动参与配合主管部门的相关立法、宣传、情况报送等工作,及时报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批示,积极参与全国食品安全周宣传活动。
二是深化改革,促进便利。海关总署积极推进通关作业无纸化、区域通关一体化、关检合作“三个一”等多项通关作业改革,为食品进出口提供通关便利。这些改革简化了海关通关监管手续和流程,提高了海关通关监管效率和效能,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和费率,为通关和贸易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化条件,企业充分享受到海关改革优惠,实现了海关与企业“双赢”的改革目标。此外,海关还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提前申报、集中申报等多项通关便利举措,为企业进出口食品营造良好的通关环境。
三是加强监管,严管链条。海关总署将加强食品进出口监管的要求和措施落实到海关通关监管、稽查、风险分析、贸易管制、缉私等各个部门和作业环节。第一个方面是加强正面监管,将食品类商品作为海关重点监管商品,通过采取加强规范申报管理、加大风险分析力度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报关单证及出入境货物通关单的审核力度,充分发挥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等高科技设备的作用,强化对进出口食品的日常监管;充分发挥口岸一线的监管作用,对手续齐全的进出口食品,特别是水果、蔬菜、海鲜等易腐易变质食品,安排专人专岗,在监管到位的前提下快速办理通关手续。第二个方面是加强统计分析,重点强化对粮食、肉类、冻品等敏感食品进出口监测预警,加强与相关部委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开展专项调研及深入分析,及时总结上报我国食品进出口运行状况及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三个方面是加强风险处置,对进出口食品数据进行分析排查,及时梳理相关数据,确定重点企业、查找风险点;重点研究已查获的案例,汇总提炼风险要素;加大对进出口粮食、肉类、冻品等敏感食品的重点企业和商品的风险分析和布控力度。
四是突出重点,严厉打击走私。今年以来,海关总署部署全国海关开展为期一年的打击走私“五大战役”行动,其中一项重要“战役”就是以粮食、食糖、肉类走私为打击重点,对重点渠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走私农产品违法犯罪活动实施精、准、狠打击,并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质检总局共同合作,重点打击肉类、冷冻食品的走私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切实发挥海关在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李伟最后表示,今后海关将继续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部署,认真履行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的职责,将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真正在进出口环节为国家、为人民把好食品安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