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王晓梦 近年来,北京市已累计恢复湿地6800余公顷。昔日干涸的坑塘、河道,经过改造,再现生机。不少已修复的湿地,还建成了林水相依的湿地公园,供广大市民游憩。未来5年时间,北京市还将重点在京津冀交界区建设约3000公顷的湿地群,构筑环京生态过渡带。全市湿地保有量也将从现在的5.14万公顷增加到5.44万公顷。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但近几十年来北京湿地一直处于萎缩状态。
2012年,北京市启动百万亩平原造林后,湿地的修复和建设作为重点工程纳入其中,营造森林和恢复水系同步进行。湿地修复主要借助城市再生水和雨洪积水,坚决不抽取地下水。在恢复水面的同时,还因地制宜栽种上柳树、槐树等大量亲水、耐湿植物,形成湿地森林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