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
曲园楼有“京城湘菜第一楼”之称。开业于1890年,以一道东安鸡名扬天下,引得京城内外的饕客闻名而来。
要说起这东安鸡的历史,还要追溯到唐玄宗年间,东安县一户人家偶得灵感烹制而成,以其独特的酸辣口味儿流传世间,成为湘菜中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曲园楼作为京城第一家湘菜老字号,烹制此菜自有其独到之处。专选鸡腿肉,将葱、姜、辣椒等在油锅中煸炒出香味,加入店里独家秘制的碗汁,炒至入味。成品靓汁靓芡,红绿椒丝与鸡肉的金黄色交相辉映;鸡肉软嫩适口,酸辣、微麻混合着碗汁所提升的鲜香,令味蕾着实享受不已,就连不少湖南人都赞赏道“地道的家乡风味”。
据资料显示,曲园楼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约1890年),是北京经营湖南菜最早的老字号,据今已有110多年历史,被原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原址在湖南长沙。1949年进京落址在北京西单商场二楼,后迁入西单北大街,与西单商场隔路相对。
曲园楼以其地道的湘菜赢得食客青睐。社会各界名流常在此办宴,并留下墨宝。齐白石、梅兰芳、阳翰笙、周扬、吴晗等文人名士都曾光顾曲园酒楼,并留下墨笔。尤其是居京的湖南人常相邀在此。1955年,新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元帅授衔,举办仪式后,在曲园酒楼设办15桌庆宴。同年,曲园酒楼的厨师被请“出外会”,为外事服务,毛泽东主席在品尝曲园酒楼的菜肴后,夸赞是“地道的家乡风味”。
曲园楼的湘菜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菜所组成,以长沙菜为代表,其菜系特点是常用熏腊原料,烧、蒸、煎、炒等烹饪手段并用,讲究入味,具有酸辣、鲜香、软嫩等特色,在京城独树一帜。著名的传统品种有腊味合蒸、东安子鸡、紫龙脱袍、奶汤蹄筋、发丝百叶、汤泡肚尖以及怀胎鸭子、红烧狗肉、烤全猪等,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成为曲园酒楼经久不衰的看家菜。
曲园楼与文人结缘是京城众餐馆不及的。据原北京市服务总公司编辑出版的《中国风味菜肴》中记载:曲园楼曾特聘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兼美食家的侯宝林、溥杰、黄苗子、胡爽庵、娄师白、陈大章为顾问。在这些名家大腕、美食家的关怀、关心下,曲园楼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众湘菜馆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黄苗子、董寿平、娄师白、郭沫若等各界名流都曾欣然为曲园留下墨宝。曲园酒楼还荣幸地接受了人民大会堂赠予的曾挂湖南厅的巨幅“湘绣”。
曲园楼至今仍保留了这一特色。其雅座餐厅的厅名全部由名人撰写,其中包括黄苗子、肖劳、启功、吴祖光等人。在雅座餐厅内悬挂着许多文人墨客为曲园酒楼留下的真迹,如张国基老人95岁高龄时写下的“曲径通幽处,园中多贵宾。”著名书法家黄正襄写下的“谁将狗肉作佳肴,壮士入秦胆气豪,独有曲园能醉客,敢将此味入庖刀。”
这曲园酒楼的名店“范儿”,绝非价高和寡,恰恰相反,而是将百姓最容易接受的原材料,烹制得独此一家。
曲园酒楼的特色菜有酸辣肚尖、红煨甲鱼裙爪、东安鸡、蒸腊盒等。
说说剁椒,选用湖南本地特产辣椒,必须由店里专人制作,虽说谈不上起五更睡半夜,但每隔三小时就要检测制作环境的温度、剁椒的发酵情况等,容不得半点疏忽。再说这鱼头,须取自水库鱼,烹制过程中和上桌前,都要淋上一层湖南山林中特产的茶树油。曲园酒楼的剁椒鱼头,那适度的微辣刺激,将鱼头的鲜美提升到新境界,独具妙处,诱人之处别无他家。
东安鸡用醋烹制有着软化血管的食疗之用,茶油剁椒鱼头有利于养脑、补充多种人体所需营养,这些“养生之道”在曲园酒楼看来却是远远不够。为了提供更为科学、健康的饮食,曲园酒楼还购置了测盐仪、测糖仪等,保证菜品口味的同时,充分保证菜品的盐、糖等成分的摄取量。尤其是在婚宴、寿宴、家宴、商务宴菜单上,更是讲究荤、素、鲜、香、酸、辣、麻的口味搭配,让人们再也不拒绝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