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饮品世界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国内咖啡市场引发各路巨头争夺战
中粮整合产业链打造酒业巨头
娃哈哈推出定制“晶钻瓶”饮用水
光明完成收购西班牙食品分销商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10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内咖啡市场引发各路巨头争夺战

 

茶的故乡,目前正掀起一场热闹的咖啡市场争夺战。参与角力的主角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业巨头们。近日,亚马逊瞄准了中国内地的咖啡市场,推出了线上咖啡馆。事实上,从去年起,各路企业已经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准了中国内地的咖啡市场。可口可乐在做即饮咖啡,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巨头先后推出自己的现磨咖啡。

这些产品最大的共同点是价格走向“亲民”。平价咖啡正在成为新宠。商业巨头们觉得,中国内地的平价咖啡市场充满了潜力,是值得花心思下力气的新的掘金之地。

各路企业进军咖啡市场

想要分食“咖啡”这块大蛋糕的,不止是电商巨头。去年1月,天津狗不理集团宣布正式获得澳大利亚最大咖啡连锁品牌高乐雅在中国的永久使用权,中华老字号包子铺正式跨界咖啡领域。同年9月,可口可乐发布首款浓咖啡饮料“乔雅”,正式进军中国即饮咖啡。今年5月,哈根达斯全球首家咖啡店在中国上海落户,正式吹响了进军咖啡产业的号角。

除了上述企业,目前在中国内地,风靡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的便利店咖啡也陆续出现在一线城市,如全家的湃客、罗森的MACHIcafe、喜士多咖啡等便利店卖现煮咖啡,这些咖啡售价从7到10元不等,可谓名副其实的平价咖啡。

相比老式的速溶咖啡,现磨现煮显然更具口感。而相对于星巴克等现磨咖啡的当前市场定价,平价咖啡的售价显然具有十足的竞争力。有意思的是,在当下快消领域各行业不断提高定价推出高端产品,如高端水等,以求依靠提高单位利润来提升业绩。但是巨头们在卖咖啡这件事上,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传统的制胜法宝,降低单位售价。

国内咖啡市场迎高速增长

咖啡位居世界三大饮品之首,也是世界上除石油外的第二大贸易商品。竞相布局的背后,是中国内地咖啡市场的快速扩容。尽管国内速溶咖啡增速已从双位数下滑到个位数,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个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却处于高速增长期。

据报道,目前全球咖啡豆销量每年约800多万吨,并且保持每年2%的增速,中国约占市场销量的1/20。2014年中国的咖啡消费量达到50万吨以上,市场零售额接近600亿人民币,中国的咖啡消费以每年15%~20%的幅度增长。尽管中国目前人均年咖啡消费量为5杯,而同处东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年人均消费量约为300杯,而世界平均值在240杯左右。同时,巨大的人口基数,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咖啡消费大国。

目前,在国内销售的咖啡品牌的原料几乎都产自国内。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云南咖啡产量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98.8%,普洱咖啡产量占云南总产量57.8%。目前普洱种植加工的咖啡豆有七成被星巴克、雀巢、麦斯威尔等咖啡巨头瓜分。

大市场 高利润

“一杯300多毫升的咖啡一般只需要5克烘焙过的咖啡豆,两头意式咖啡机最多是装20克,所以,每杯最多也不会超过10克咖啡豆。”普洱当地的咖啡贸易商介绍说,以1公斤出厂价69元计算,5克咖啡豆的成本应该是0.345元,现在每中杯平均售价算25元,1公斤的咖啡豆就可以卖到5000元,出厂价还不到70元,就算再加上税收、运输、人力、店租等成本,每公斤咖啡豆的成本应该也不会超过200元,可以看出现磨咖啡的利润空间究竟有多大。

咨询公司英敏特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速溶咖啡、现磨咖啡和即饮咖啡的市场份额分别为71.8%、10.1%和18.1%。报告称,尽管速溶咖啡继续主导中国的咖啡市场,但随着现磨咖啡和即饮咖啡市场更为迅速地增长,预计这两个细分市场将获得更多的份额。

态势已成,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平价咖啡的竞争就会进入白热化。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喝到口感更好的咖啡,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人民网)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