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行业纵横
3上一版  下一版4
 
酒企“触电”遇挫 差异化营销或成新方向
恒大冰泉大调价 降幅最高达50%
中国O2O高峰论坛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合生元收购澳大利亚Swisse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酒企“触电”遇挫 差异化营销或成新方向

 

在“互联网+”势头发展越来越猛的大环境下,愈来愈多的传统行业加入这一浪潮,企业或主动寻求触网,又或被迫触网。从2012年开始,不少酒企开始纷纷“触电”,或自建电商平台,或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的合作,希望通过电子商务新模式,走出酒企寒冬。

但尽管酒企纷纷“触电”,效果却并不明显。有酒企负责人自我剖析,没有做好全面转型的准备,是“触电”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对此,业内人士建议,酒企可尝试通过线上发布定制、开发新产品等方式,走差异化“电商之路”。

酒企纷纷“触电”促转型

随着前几年“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政策的出台,白酒行业建立在以公款消费为基础的畸形消费遭受冲击,白酒出现了严重的库存积压,在过去几年时间里,白酒厂商的日子明显没有以前好过了。在“互联网+”势头发展越来越猛的大环境下,不少厂家、商家都把希望寄托于电子商务,或自建电商平台,或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的合作,通过线上营销的新模式,一方面减少销售成本,一方面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

在近日贵州举行的国际酒类博览会上,不少市民在排队用手机扫描习酒官方微信商城的二维码,以此来领取活动礼品。贵州习酒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经理蒲定波表示,这是习酒线上营销吸引人气的手段之一。事实上,早在2013年,习酒就专门成立子公司负责电子商务运营,随后还在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拓展网上市场。

无独有偶,国酒茅台也于2014年成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贵州茅台集团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专门销售茅台集团旗下的酒类产品。贵州茅台集团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副经理胡康喜说,除茅台商城和茅台微商城外,公司还运营包括天猫、工行融e购等14家第三方平台的官方旗舰店,预计年底还会推出“茅台云商城”手机APP应用。

据了解,包括习酒、茅台在内的很多酒企,通过扫码推广微信商城和公众号,已成为常用“触电”手段。

“触电”收效甚微

酒企纷纷“触电”,效果究竟如何呢?一业内人士表示:“意愿虽好,却并不尽如人意。”

2014年,习酒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收入在5200万元左右,占全年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足1%。与之形成呼应的是,开通3个月来,贵州醇每月通过微信商城的销售收入还不足20万元,与全年2亿元的总销售收入相去甚远。对此,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大区业务总监隋彬分析认为,酒企没有做好全面转型的准备,线下营销仍是销售的主流。

专家表示,电商的发展势必会给传统经销商带来冲击,遭受来自经销商的压力。线上线下价格严重脱节,扰乱了白酒整体的价格体系,酒企与传统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电商虽然为白酒企业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但是线上销售的白酒大多采用低价战略,盈利空间并不大,且线上产品多是专门为线上销售而打造的新产品,原有产品仍然依赖传统渠道进行销售,也就是说酒企目前的销售业绩主要还是由传统经销渠道创造。复杂的利益关系,让白酒企业的电商化注定困难重重。

差异化营销成新选择

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蒲定波认为,差异化营销或许可以带领习酒电商走出困境,习酒今年准备在“双11”之前推出3款网上专属酒产品。贵州醇则积极开发青春时尚类,符合年轻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线上销售,同时,和知名酒类电商平台合作,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茅台云商城则准备通过提供线上优先发布、酒友圈、私人酒窖等多元化服务,前期提升用户的粘合度,后期再将一些贵州特色农产品纳入进来,力争到2018年平台交易额超过20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7亿元。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万能钥匙,互联网作用的发挥需要依赖产品这个载体。酒企想要真正实现电商化、完成转型,单单依靠低价促销显然行不通,价格战没控制好还有可能使“触网”的结果适得其反,阻碍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电商为白酒企业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但消费量的提升最终还得依靠产品,只有产品质量得到提高,消费者体验得到改善,才能发挥新渠道带来的作用。

中国白酒行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定位为“奢侈品”的白酒生存空间已经极其狭窄,未来白酒会从“神台”上走下来,回归大众消费。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市场主导因素,而产品则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不管是采用自建电商平台还是与电商开展合作的模式,酒企都应该注重产品创新,优化酿造工艺,升级口感。

(新华网)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