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食苑杂谈
3上一版  下一版4
 
挥之不去的故乡的味道
无为熏鸭
品石塔烧饼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9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挥之不去的故乡的味道

 

□ 郑广阔

朋友去了甘肃,花了很长时间,才逐渐适应西部的生活,唯一的挂念就是海鲜。我说想了的时候,打个电话回来,我给你寄一些,或者方便时托人带一些。朋友回应说不要别的,就寄点紫菜去。我不解,这么多海鲜,为什么单单选了紫菜?朋友说,别看紫菜不起眼,但易于储存,营养又十分丰富,泡个汤什么的也方便,甚好。他还特别提到,紫菜的味道,其实最接近大海的气息,那是挥之不去的故乡的味道。

朋友的一席话提醒了我:离乡千里外,才知紫菜好,愿君多食用,此物最相思。三门虽然偏居一隅,但是由于靠海,比内陆的人多了些口福,餐桌上总是少不了海鲜,平时吃惯了大鱼大蟹的人,哪里知道那些离家打拼的人,求一碗紫菜汤而不得?

紫菜不是菜,而是一种美丽的藻类植物,外形犹如一条柔滑绵长的丝绸,与海带相像,又与海苔类似,带给人一份清雅的感觉。紫菜的颜色,刚采摘起来是褐绿色的,晒干后才是紫色,粘成一团一团的,由带状变成饼状,以叶片薄、表面滑、有光泽的为上佳。紫菜有点像韭菜,长成后可以进行反复采割,第一次割的叫第一水,第二次割的叫第二水,依此类推。其中,第一水的紫菜特别细嫩,杂质也少,营养比较丰富,一般难以买到,都是留着自己吃,或者送给亲朋好友。

三门的紫菜,名头不是很响,与青蟹、对虾、蛏子相去甚远,但是品质上乘、产量颇丰、很有吃头。就如横渡铁场滩的牡蛎、沙柳旗门港的青蟹、花桥红旗塘的蛏子,紫菜的养殖基本上集中在浬浦的虎门孔,附近的金岙村几乎家家养紫菜。如果选择在十月左右前往,这里你会发现一些蔚为壮观的场景。一望无际的滩涂上,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一些放养紫菜的架子,架子不是很高,齐膝盖而已,一律由竹竿搭建而成,上面盖了一层多网孔的塑料膜,好像摆放着一张张网帘子。如果天气晴好,那些附着在网帘上的紫菜,还会不时发出一阵阵光芒。走上海塘坝,你看到的是晒紫菜的场景,村民们把它们晾晒到圆形的竹片席上,一张张铺展开去,那阵势是相当的壮观。

其实,紫菜最早时不是养殖的,而是野生的,由那些胆大的渔民在岩石上采摘回来,既要防止被岩礁上的贝壳划伤,又要顶住潮水的冲击,可以说相当危险。而现在的人收割紫菜,我一直认为是幸福的,他们不用坐船去浅海岩礁,只需在滩涂上忙活就可以了。但是,有一个人改变了我的想法,他是从宁夏客居象山的诗人高鹏程。这个在三门湾畔生活了十多年的西北汉子,对大海的了解,对海边生活的阅读,比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海边人要深刻得多。读了他的《割紫菜的母女》,尤其是最后一节里的诗句:“我没有看到母亲的关节炎,没有看到女儿和海水一样暗黄的脸”,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或许,每一道海鲜或者美食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众多不为人知的辛劳。

三门人食用紫菜,最多的还是做汤。为了方便,摘一小撮紫菜,放一小汤匙的猪油,用开水直接冲一下即可。当然,能够加入几只上好的炊皮,色彩会更丰富一些,嚼头也会更好。至于包紫菜肉饺、煎紫菜饼、熬紫菜粥,我只是听说,至今未能尝上一尝。上了岁数的老人,偶尔会拿紫菜做药,如果遇到小孩肚子痛,用老紫菜冲开水让他喝,据说很快就可以治疗好。

除了中国,日本人和韩国人对紫菜也情有独钟,日本的紫菜寿司和韩国的紫菜包饭是他们的传统食物。记得是几年前吧,县城新兴街开了一家韩国料理店,这可让热爱韩剧的妻子高兴坏了。曾经,电视屏幕里的时尚男女,头碰头喝海带汤、吃紫菜包饭的镜头,让她既流口水又流泪的,而今在家门口就可以吃到韩国美食,当然不可能错过。

或许是我家乡观念过重,或许是料理店的水平还有欠缺,那外表鲜亮的紫菜包饭,我是吃得磕磕碰碰的,妻子似乎也没有吃出想象中的味道。尤其是外面裹着的那层薄薄的紫菜,量少得可怜,也吃不出那种从大海深处带来的气息。我说:“老婆,这不是你的菜,我们还是回家泡碗紫菜汤喝吧。”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