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资本还是消费者层面,生鲜电商似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季节。眼下,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行业巨头加入生鲜电商战场:从主打生鲜快递为特色的京东到家,到新创建的生鲜O2O品牌Dmall和生鲜电商平台春播网,还有包括天天果园、本来生活网这些在该行业内已深耕数年的企业。投资人对于这块市场同样寄予较高期望。
不少生鲜电商也开始宣称转向O2O服务,但其更多的是新瓶装旧酒:从冷链仓储、选品、供应链、配送等各个环节,主要依赖生鲜电商搭建起来的体系,而这些部分的前期投入成本极高。另外,其扩张速度也受制于上述各个环节的落地困难程度。尽管外界看好生鲜电商,但大量企业也吃尽苦头。事实上,在生鲜电商发展路径上,受资本推动等因素影响,不少企业选择先冲规模,但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还是应当沉下来做供应链体系。
物流到仓储
上半年,天天果园获得了来自京东的7000万美元的C轮战略投资,双方也因此轮投资而建立合作关系。对天天果园而言,获得京东投资意味着,能够借力其覆盖全国的物流体系。天天果园创始人王伟透露,目前天天果园在北京新建立的一个仓库投入花费达2000万元。将水果从采购地送到海关,该部分环节运输主要交给第三方来完成。但这一部分事实上远比外界想象的复杂,涉及到政策、检疫等多方需考虑。王伟的感受是,想要玩转生鲜电商,对于每个环节的把控都极为关键,“这不是一个把某一个环节解决好之后,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从采购开始考虑航班,进库之后考虑温度,最难的事情就是分包装。”
在往重资产模式发展上,同属上海的生鲜电商多利农庄最为“疯狂”:除了由自己来构建冷链物流和仓储体系,还直接建立有机农产品基地,在上海和成都周边租下了三块上千亩的土地。因此,尽管多利农庄早在2005年就已经成立,并于今年六月获得了来自中国平安的战略投资,但目前覆盖的地区仍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
多利农庄执行总裁杨学涛告诉记者,过于介入上游的企业也遇到了品类过于单一的尴尬,目前阶段多利农庄也正在通过“外采”来增加其平台内的品类。而对于直接从国内批发商拿货的生鲜电商而言,如何控制成本,以及确保商品的质量,成为了其摆在面前的难题。
规模与体验
从上海到北京,天天果园副总裁陈嘉杰察觉到了两个市场的不同之处:在生鲜电商以及相关O2O服务方面的竞争上,北京市场的激烈程度显然高于上海。王伟称天天果园在北京并非从头开始,但总体来说其对扩张表现颇为谨慎,生鲜电商这块,规模扩张太快尤为容易出问题。
杨学涛称,多利农庄希望通过会员制度来建立优势:其固定会员人数接近10万人,固定每周一次给会员上门送菜。多利农庄将冷藏车直接开到消费者家门口的做法,使得其规模也难以迅速复制和扩大,因而将中高端人群作为主要客户。在其看来,冷链和仓储仅仅是生鲜电商企业主要需要完成的部署,但如何提高客单价和复购率,是目前行业内更迫切解决的问题。
对于生鲜电商而言,关键点在于,配套的物流和仓储能否跟上扩张速度?毕竟过于保守和谨慎的选择也未必能让你到达终点,大门将在冠军到达不久后关闭。何时提速、何时巩固,将决定谁最终能胜出。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