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09专题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首农双河“改制三年”纪事
版面导航     
 
2015年8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农双河“改制三年”纪事

 

●首农双河农场,始建于1956年,隶属北京市人民政府,是首都“飞”得最远的一块飞地。

●三年前,2012年5月23日,双河农场正式交由首农集团经营管理,高青山被任命为首任场长、党委书记。

●自此,农场推行自创建50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革与创新,1.1万人见证了改制,三年如期完成目标。

 建最高的塔

承载30万吨加工能力

又来双河。

不是为了站在广袤无垠的平原上,仰望变幻多端的白云,瞭望蓝天如洗的豪迈;不是为了伫立在云卷云舒般的田地边,静享绿叶青波的含蓄。当然,更没有了第一次,驱车百里孤云相伴,有种恍惚行走于天地边缘想逃出的急切感。

二年前,来到双河,这里还是一片从未翻动过的冻土。一年前,这里是一片景象繁忙的建筑工地。

又来双河。熟悉,已经取代陌生。新鲜感,却从未陌生。

探访已经试投产半年的30万吨/年稻谷加工生产车间。双河米业有限公司绿树掩映,俨然现代化的企业。进入大门,从右至左看到:一幢四层楼高的加工车间,一座高耸48米的钢制初清塔,十个排成两列的巨型立筒库,两个不锈钢烘干塔。继续深入,车间后面是呈L型的两个独体贮备库。一路走来,花园式的厂房,听不到喧哗声入耳。

边走边听,企业负责人毕克龙娓娓道来:初清塔和立筒库是原粮进入车间的首道工序,每小时可清理稻谷200吨,日清理稻谷4800吨,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最先进、日清理能力最强的原粮清理设备。贮备库是副产品库,仓储能力为4万吨,防潮、防虫、密封性非常好。

来到整洁的大米生产加工车间,两条日本进口的大米生产线正紧锣密鼓地运转,每条线的加工能力是250吨,车间还配备了瑞士布勒色选设备。毕克龙自豪地说:“生产线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至少五年不会落后”。

整个厂区一圈转下来,不过半小时,谁能想到这里能承载30万吨稻谷加工能力,这个数字究竟是何概念?一名工作人员说:“用高青山场长的话来量化表达,就是年加工30万吨稻谷,产20万吨大米,够100万人整整吃上一年。”

毕克龙解释说,30万吨是个标志性的数字,意味着双河米业具备“全产业链”加工能力。目前实施的项目全称是“稻谷综合加工项目”,大米下游产品有杂碎米、米糠、稻壳,项目二期是6万吨米糠加工米糠油,副产品糠粕可以做饲养原料;三期建成6万吨稻壳发电可以供给10万平米小区的供热,这样形成一个全产业链。所以,这个项目纳入全省稻米加工园区建设发展规划范围,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唯一一家列入规划的园区。

采访期间,被允许到厂区最高处——初清塔拍摄。攀登上塔顶,双河农场全景舒展眼前:阳光明媚,河水清粼,土壤泛着黑色的油光,松林挺拔傲人的雄姿,草原葱绿油油,良田碧波万顷,灌渠经纬分明,路网四通八达……尽管土地被成片成片分割,但除去绿色还是绿色,把一切凝固于生机勃勃的自然之中,没有工业城市的高楼林立,看不到任何一个冒烟的地方,双河,原生态的农场,就是一片完整的自然。

走下双河农场的标志景观,我们充满了疑问:土地和粮食是农场的主要资源,以前这些资源是如何被利用的呢?毕克龙说:“在3年之前,农场有一条落后的生产线,不具备稻谷精深加工能力,种的粮食直接被外省收购,更别提依靠粮食加工增收的事了,首农重组双河,农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现在双河米业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最大的稻谷加工基地,大米生产线是当前国内技术最先进、设备最精良、副产品加工利用最充分的顶级生产线。”

双河米业公司完成了中国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中国农业部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认证,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打造从籽种选定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首农粮食全产业链运营新模式,力求生产出绿色、有机、营养、健康、生态的高品质农产品,为北京市民乃至全国百姓提供放心食品。

这里,值得一写的还有京双粮库。2013年,首农集团投入把京双粮库建成,粮库是中储粮的承储库点,更是双河米业可靠的储备库。目前,粮库拥有平房仓11栋,其中周围硬化地面12000m2,国投1.5万吨钢架结构罩棚仓1个,其中硬化地面室内2970m2、室外782.64m2,现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被誉为国家样板工程。

“我能感觉到,这两年农场职工的思想变化挺大。以前,大家都是有事找上头,这两年随着生活逐渐改善,观念发生转变。我也改变了不少,觉得应该经过努力,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跟上农场发展的步伐。”

毕克龙还告诉我们:“从落后到先进,从空白到完善,首农集团投入1.14个亿实现改天换地的变化,高青山场长带领我们一起推动农场经济大跨越发展,这注定会载入农场史册。

最后几句话,让我们在内心对敢于推动发展和改革的人深深鞠躬。从过去走向未来,历史必有回响。

  种最大的田

书写“万亩”传奇

从农场最高塔,能够看到一条宽阔的大道铺陈在农场正中央,大道的尽头,是双河又一个标志性符号——万亩优质水稻示范田。

我们驱车而至,视野被三种色彩装满:篮天,白云,还有绿稻。近距离触摸八月的水稻,茎秆挺直,稻穗饱满,显露着亲近土地的愉悦感。

南北长2500米,东西长5000米,一块田地种植面积1250公顷,这里也被双河人称作“万亩大地号”,亦被业界誉为“农业传奇”。

按照传统编制,双河农场共有20个农业生产队。“万亩大地号”属于十三队,2012年9月开始施工,2013年3月正式建成。

“十三队是水稻专业队,有水田21875亩,以前一直种植普通水稻,首农集团接管后,统一规划为创建万亩优质水稻田,开始种植优质水稻,提高产量。自从实行‘十统一’管理后,种植成本下降很多。”略显沉静的十三队负责人田辉波话不多,都拣实在的讲。

如今,“万亩大地号”是双河一张绿色名片。经常与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者交流,他也成为曝光率很高的明星人物。

“现在,即使没事的时候,我都会到这来转转。以前当队长,是委派的,上面要求干啥咱就干啥。现在不一样了,你得自己去琢磨如何经营生产队,你得要求自己天天进步。虽然有压力,但我看到亲自创造的示范引领效应,感觉非常好,很有成就感。”

田辉波每天忙着思考“农业现代化”的事情,他说,农业现代化还得依靠机械化和优质农产品,改进农机设备,还得靠集团投入和国家政策支持。

高青山场长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要把工作重点提升为战略,把战略落实到目标。来到首农双河农场后,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基层调研工作,和领导班子商讨,明确地提出“三大主业、两个支撑”科学发展体系,即以种植业为支柱、养殖业为推动、加工业为引擎,依靠先进科技驱动,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助力,这成为深入指引双河干部和职工工作的“活思想”。

根据土地资源状况,双河进行合理规划:农场南部是属于比较易涝的地方,以水田为主;中北部是易旱的地方,以旱田为主,由此他们提出“南水(田)北旱(田)”思路。

玉米,也有万亩示范田。四队有玉米耕地面积16000多亩,如果加上一队、二队的,首农双河农场总共有4万多亩。玉米,是双河经济发展的腾飞之翼。

四队队长师卫东谈起玉米,如数家珍:“通过15年的探索我们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玉米种植经验,因此,农场把玉米示范引领工作交给我们。要起到示范作用,最起码应该体现为采用一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良好种植理念以及拥有大机器、大设备,形成良性投入产出比。目前,我们掌握的玉米种植技术已经覆盖整个农场。”

科技是四队受益的“神器”。据介绍,他们主要采用的是通透化工插杆技术和宽窄行种植,尤其是通透种植、声控,还包括一些偏光技术实验,让老百姓看到实惠、得到实惠,跟进采用。

任职队长9年了,师卫东仿佛新官上任,激情四溢:“以前工作比较清闲,都是按指令、按计划经济操作运行,每年指标达到就过关了。农场重新组建后,制定严格的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创新工作机制,实行能者上庸者下,要求我们真真正正把老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搞好服务,真正让老百姓致富,产量提上去了,能卖上好价格了,有效益了,这样才能得到百姓和农场认可。高场长还提出很多具体的要求和任务,对我们都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在双河,农业示范区示范作用凸显。三年来,农场在试验田和各生产队建立示范区,宣传推广了优质水稻和玉米品种 10个,设置了肥料示范区。加大优质农作物和肥料品种示范基地建设,加快了农作物优质、专用、高效、多抗新品种示范推广,推动全场良种覆盖率、优质专用率和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并且突出优质、兼顾抗病,积极推广了不同生育期、品质档次和生产用途的优质品种,满足了农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耕作制度、不同生产用途的需要,实现了优质品种的全覆盖。

发展种植业是双河农场的根本。自改革以来,农场共引进水稻优质品种150个,玉米优质品种40个。通过引进优质农作物品种,从而选出了适合双河农场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的作物品种,良种应用率达到80%以上,为农场职工增收起到了推动作用。

引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实现新突破。2012年,农场投资1200万元建立水稻智能化芽种生产车间,实现了水稻浸种催芽的智能化控温、控水,为水稻芽种生产提供了科技方向,较传统催芽可提前插秧一周左右,填补了双河农场水稻智能催芽的历史空白。2015年水稻智能化催芽技术实现全覆盖,浸种催芽近800吨。

农场开辟了3000亩左右的水稻品种繁育基地,与多家种子公司合作开展水稻品种的订单生产。投资100余万元,购置了一条先进的水稻种子加工生产线,设立了种子检验检测实验室,对生产用种质量严格把关。

  养最好的畜禽

再现“阿伦河畜牧场”

“阿伦河畜牧场”是对昔日双河农场风光的描述。双河农场位于嫩江两条支流——阿伦河和音河的下游。这里曾是一片水域丰饶的 “黑土地”。

“但一度,双河农场养殖业处于低谷,双娃乳品厂的倒闭,使农场万头奶牛锐减到不足千头,职工群众提到养殖业都纷纷摇头,即使想依靠养殖致富、也苦于没有好项目。”“文艺青年”——双河农场宣传科长吕斌生长于斯,每每回忆起这段,总是满怀怅然。

今日,再来双河,昔日美景重现,蜿蜒流淌的两河之水,蕴育出无限生机,他又多了向四方来宾诉说美丽双河的话题。

“大雁健康飘逸,以敦厚之态,静处于隔湖之岸,触不到,能看到,一湾碧水为专用”——在双河,大雁养殖有专属领地休养生息;

“猪帅之居,筑于晴空之下,绿林浓蔽,跑道通畅,无杂音、无异味,宛若清修”——在双河,黑六猪养殖场自然通风,没有任何建筑遮挡,完全自然放养;

至于林草生态鸡和大鹅,全然以自然姿态,徜徉于郁郁葱葱的林地中,自由觅食青草、草籽、昆虫,享受天然氧吧与日光浴……

自然和谐的生活,再不是乡愁和怀念。这一切同样得益于改革。高青山场长在调研结束后,果断提出:农场南边水资源充足,宜开展畜牧养殖,中北部生产队开展牛、羊、猪之类的养殖。经深入考察,把大力实施“肉牛、肉羊、北京黑猪、林草生态鸡、灌渠鹅和特禽大雁”“六畜”作为发展战略。

经过三年多打造,农场已建立5个林地鸡养殖基地、“牧养型”北京黑六猪养殖场、特种雁养殖基地拔地而起,为养殖业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年来,全场肉羊存栏增加了6500只,比改革前增长了74%;新增养殖林草生态鸡34000只,大鹅20000只;成功引进的5000只特禽大雁养殖项目,成为了农场特色养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北京黑六猪养殖试验的成功,促使万头北京黑六猪养殖项目落户双河。

时至今日,业内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项非常英明的决策。农场有丰富的林地、草地、农副产品资源和无污染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养殖业,养殖业作为种植业和加工业间的一个转化平台和纽带,将“三大主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拉长产业链的地位不可或缺。

2014年末,双河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488万元,比改革前增加了1246万元,同比增长56%。全场养殖专业合作社增加了5个,规模化养殖户由原来的31户发展到50户,涌现出了十二队刘永辉、七队张传利等一批优秀的养殖户,刘永辉养殖林地鸡一年纯收入15万元,张传利的大鹅孵化场年销售鹅雏50余万只,销售额近600万元。畜牧总公司已有4种优质绿色产品包装上市。

据介绍,农场将动工建设万头北京黑六猪项目和配套的饲料、生物有机肥项目,达产后年综合产值将突破1.1亿元,年利润超过1000万元。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农场养殖业的崛起,形成农场种养加相衔接的绿色循环经济和产业化发展格局。

未来,养殖业有可能成为农场经济的“半壁江山”。

  卖最好的米

“寒地黑土”珍珠米

“双河位于北纬47°寒地黑土带”,首次耳闻这种提法,我们就花了一个礼拜来查阅各种资料,始知:双河农场所在的北纬47°东北大平原,正是世界第三大黑土带,全世界仅有三块黑土地(另外两块分别分布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乌克兰大平原),而我国也仅仅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因此“寒地黑土”资源稀缺。

土壤是农产品赖以生产的基础。“寒地黑土”成土母质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多为第三纪、第四纪沉积物,母质土层多以黏土层为主,其厚度多为10米至40米,黑土发育在这之上,自然形成保水保肥能力优良的特性,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高。

不仅如此,水也是关键因素。双河农场北倚大兴安岭、南临嫩江,东有阿伦河,西有音河,地下地上处于原始状态无污染。

原来,大米的品质和产地与水土有直接关系,难怪人们常说“东北大米好吃”,势必与此有关。

如果亲自品尝了双河“寒地黑土珍珠米”,单就看饱满米粒,色似珍珠,忍不住想多吃几碗,品尝过后,柔软劲道口感,更忍不住唏嘘天然食材的独特和珍贵。

品尝体验是双河大米吸引消费者味蕾的不二法宝。负责市场开发的厂长助理朱发增,经常会带着“电饭锅”跑市场,“不管城市规模,不管客户高低,只要吃了双河大米,他们都争着要。”

“除北京之外,我们已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和川渝建起了经销商网络,双河主要发力和精耕这七省二市、5亿人口的大米市场,积极拓展其他省区中高端市场,预计三年后,突破年销售8万吨大米,这意味着农场将100%实现自产自销。”守着“寒地黑土珍珠米”,朱发增负责的营销板块,业绩一路高涨。

据介绍,双河大米有高端御稻、中端贡米、普通圆粒三大系列八个品项24个包装规格,还有七种20个包装规格的杂粮产品。“‘吃好米,找双河’已成为双河大米的金牌广告语,我们敢于承诺让消费者吃到100%的当年新米。”朱发增一再强调。

一粒米是一种自然,一粒米有一种纯净,一粒米带一份清新。如果你到双河来,最好的礼物是双河大米,“在工业时代,弥足珍贵的是一片寒地黑土,把守住千年的自然,通过一粒米传递给现代。”朱发增也很感慨。

  能人“三”事

平淡坚守 敢于担当

双河农场改制三年纪事,绕不开谈谈首任场长、党委书记高青山。

高青山,似乎与“三”格外有缘。众所周知,他是三元乳业的组建者,他是三鹿奶粉危难之时的挺举者,此时,又是他空降双河农场,从千头万绪中理出思路,驾驭“传统农场企业”整整三年。

撇开这些企业已经有的光环和成绩,但就这番经历,已经能读出“高青山是位能人”。

双河农场有1.1万人,首农集团派出的重组团队,以高青山为首,一行共四人。入乡随俗,初来乍到,他利用最短的时间熟悉双河的人和事,甚至长达数月不能回家。

双河农场厂长助理张清军说,改制后,许多新老矛盾突显出来,为了加大化解力度,高场长与基层单位负责人及职工群众多次进行座谈,解决了生活田分配不公,退伍兵安置和军龄衔接等一系列问题,矛盾化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生活田分配不均是历史上各种原因形成的,很复杂,有人劝他不要弄,会引发不稳定,但他坚信,要想农场发展,职工的利益一定先维护好,通过无数次的下基层调研,与队长、职工座谈,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生活田调整政策出台了,得到了各方的认可,经全场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克服一切困难,2013年1月份开始实施,做到全场生活田统一标准,公平、公正、公开运作,到4月底,全部顺利调整完毕,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称赞。

一次下基层,当他看到有的家庭连婴儿奶粉钱都没有的时候,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经多次会议研究,请示上级批准,决定成立帮扶济困办公室,由工会负责,从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帮扶济困基金,制定了严格的审核程序,让一些真正困难的职工得到了帮扶。

三年来农场共投入帮扶济困资金57万元,受助270人次。当这些人拿到这笔基金的时候,都感慨地说:“从来没有享受这个待遇,是农场改革给我们带来了福音和脱贫信心。”

对所有的企业来说,发展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把双河农场建设成为北京市重要的商品粮应急供应保障基地、绿色有机安全农畜产品生产和特供基地、现代大农业示范基地和北京新型“远郊区”,是高青山和班子成员们最大的理想和愿望。

为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的积极性,高场长带领领导班子不断完善干部队伍管理,强化各种学习培训,制定严格的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创新工作机制,通过短暂三年,实现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改变了工作作风,通过年度考评,做到了能者上,庸者下,增强了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

如今,双河农场路平了,水畅了,路灯亮了,环境干净了,职工更开心了。

而高青山,依然保持着他的本色,青翠如山,厚重如山;依然平淡地坚守着企业责任——员工利益,发展担当。

撰文/李涛  采访/李涛 郭敏 霍东洲 素材提供/吕斌 毕冬雪 李强 叶亚楠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