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蜂蜜市场鱼龙混杂,掺假造假的事件不断被曝出。今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10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严厉打击假劣蜂产品的建议”。时隔4个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近日在其官网正式作出回应:将积极推动蜂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修订和蜂蜜掺假补充检验方法的建立。
现行标准无法鉴别蜂蜜真假
近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超市里销售的蜂蜜品牌多达几十个,蜂蜜种类繁多,有枣花蜜、洋槐蜜、枸杞蜜、紫云英蜜、荆条蜜、荆花蜜、椴树蜜、益母草蜜、枇杷蜜等,规格大小不一,售价也是参差不齐,便宜的每500克在30元左右,贵的则要上百元。
此外,记者调查中发现,不少超市和网店销售的蜂蜜产品标注含糊不清。虽然不少蜂蜜产品外包装上都标示着“天然”、“纯蜂蜜”等字样,但记者仔细查看产品配料表却发现,其中隐藏着葡萄糖、果葡糖浆等成分。
据了解,纯正的蜂蜜产品配料表上只标注蜂蜜。专家指出,配料表上出现葡萄糖、果葡糖浆这些成分,即表明是后期添加,属于掺假。
蜂蜜的掺假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蜂蜜市场,而消费者最渴望的就是通过国家标准来消除蜂蜜掺假现象。而此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回复中最受关注的就是现行的蜂蜜国家标准无法鉴别蜂蜜的真假,将对蜂蜜国标进行修订。
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指出,跟其他任何商品的造假一样,蜂蜜造假与打击造假就像一场猫鼠游戏。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专家阮光锋也表示,蜂蜜造假并非中国独有。据介绍,“马肉风波”后,欧洲食品安全局就发布了“十大易造假食品黑名单”,督促严打食物造假。在这个名单里,蜂蜜赫然在列。即使在国外,蜂蜜造假掺假也是让监管部门头疼的事情。
针对依据食品安全标准无法直接判断假蜂蜜等问题,国家食药监总局表示,将通过多种途径向卫生计生部门反映蜂蜜标准执行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对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的建议,积极推动蜂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修订和蜂蜜掺假补充检验方法的建立。
进口蜂蜜并无神效
在市场众多的蜂产品中,进口蜂蜜一直以“质优神效”赢得消费者芳心,由此占据蜂产品市场的半壁江山。
记者在淘宝网搜索发现,不少进口蜂蜜卖家在产品介绍中打出醒目的进口招牌,例如称所售蜂蜜“来自澳洲世界野生遗产保护区”、“天然无污染”。
同时,卖家还在产品介绍中“无限夸大蜂蜜神效”。一家店铺称某品牌纯圣诞树蜂蜜“可清除血管壁垃圾,保护心脑血管”、“清除血栓,促进心脑血管代谢”、“保护肝脏”、“高抗氧化作用”等。而另一卖家则宣称,自己销售的进口蜂蜜可“清热补中,解毒润燥”。
所谓的进口蜂蜜真有如此多的功能吗?专家指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蜂蜜并没有什么令人称道的优势。从营养成分的角度来说,蜂蜜的主要成分是糖,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再除去百分之十几的水,其他成分甚至不到百分之一。
很多人认为,蜂蜜里不到百分之一的成分中含有人类尚不清楚的“神奇成分”,具有各种各样的“保健”作用甚至“医疗”效果。
近年来,进口蜂蜜也屡上黑榜。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9月份不合格进口食品中,38批进口蜂蜜产品就因菌落总数超标或检出抗生素而进入黑榜。
野生蜂蜜身价倍增
调查中还发现,“野生蜂蜜”也是不少蜂产品的宣传噱头之一。一些普通蜂蜜冠以“野生蜂蜜”的头衔后身价倍增。记者在一淘宝店铺看到,一款西藏野蜂蜜,500克售价120元。另一店铺销售的号称“长白山纯天然野生蜂蜜”价格更高,500克达360元。记者注意到,这些所谓的野生蜂蜜既无生产许可证,也无生产企业地址、电话等信息,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
记者还发现,不少商家在售卖野生蜂蜜时都打出了“野生的比养殖的更安全”的口号,以此吸引消费者。但食用野生蜂蜜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有媒体报道,今年8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已有4名村民疑因食用野生蜂蜜中毒死亡。
野生蜂蜜的安全性到底如何?专家指出,所谓野生蜂蜜就是野生蜜蜂采野花所酿的蜂蜜,“和普通蜂蜜相比,野生蜜蜂采的花可能会不同,所以味道或许会有些不同。”
那么从营养方面,野生蜂蜜是更丰富吗?对此专家表示,从营养成分组成的角度来说,野生蜂蜜就是一种热量高、营养高度单一的食品,营养价值和普通蜂蜜差不多。“从科学的角度看,蜂蜜本身就不值得追逐,野生蜂蜜就更不值得。人们对它的追求,或者是一种对‘天然’、‘野生’的迷信。”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