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
通县有三宝:小楼饭馆的烧鲇鱼,万通酱园的酱豆腐,大顺斋的糖火烧。大顺斋的糖火烧是通州一宝,中外驰名。
相传明崇祯三十年(1640年),一位来自南京的回民小贩刘大顺,带着全家在当时市井繁华的通州镇落脚谋生。他先是在通州城内走街串巷挑担叫卖,专门制作经营糖火烧。后因生意兴旺,便在街上开了个几间门面的铺子,老婆掌柜,他和儿子制作,取名“大顺斋”,一来表示刘家字号,二求买卖顺利。至清朝乾隆年间,生意更旺,遂在毗邻闹市的回民胡同买下五间门面,两间为店,三间当作坊,经营糖火烧及南味糕点,并请京城书法家吴春鸿题写了“大顺斋南果铺”的字号,镂刻在门楣的青砖上。
清末,在刘大顺的第六代孙刘九爸的苦心经营下,大顺斋进入鼎盛期,先后设立四个分号。设在通县的大来号,专管供应油、面等原料。设在北京城内的大生号、大新号、大兴号则出售糖火烧,兼营油盐酱醋。
1900年,八国联军自天津向北京推进,沿途烧杀抢掠,地处京津之间的通州自不能免。大顺斋虽幸免于难,但日渐萧条。民国元年,通州驻军姜桂题部哗变,大顺斋被焚毁,虽于当年重建,却已大伤元气。此后,兵灾匪患迭起,生意渐衰,到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
几百年来,大顺斋创出了40多种独具特色的清真糕点。其中历史最久、名声最响的,当推桂花糖火烧,被誉为素负盛名的“通州三宝”(即:大顺斋的糖火烧、小楼馆的烧鲇鱼、万通酱园的酱豆腐)之一。
大顺斋的主顾多为中下层回民,价廉成为它的又一特点。大顺斋长于经营,它以九折价把糕点批发给小贩到车站叫卖,使糕点销往京津两市。并在周围村子里设代销站,允许赊账。次货低价,卖者不亏心,买者不提心。大顺斋敬客如敬神,顾客进店,伙计先让座、敬茶。不买货,看看、聊聊、客人走了,成了义务宣传员;买,立即送上各式点心供品尝挑选。买得多,店里代送;买得少,也帮着打点好,包上一张印有“大顺斋”的“门票”,既为好看又可传名。
1955年大顺斋进行了公私合营,文革期间并到通县食品厂,1980年恢复老字号。1988年3月大顺斋糕点厂被授予“北京市优秀食品老字号”的荣誉称号。
1960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点名要吃大顺斋的糖火烧,次日还派人取走10余斤。1980年,3位美籍华人教授到通州参观沼气时,也向陪同人员提出要买点大顺斋的糖火烧。当他们拿到大顺斋的糖火烧时高兴地说:"我们要把它带回美国去,让大家品尝故乡的风味。”1983年,一位香港同胞买了大顺斋的糖火烧,临上飞机前给上家写了一封感谢信:“我此行一大收获,就是带上了大顺斋的糖火烧这份珍贵的特味食品,谢谢你们!”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大顺斋被指定为大会用糕点生产厂家。该厂生产的糖火烧、萨其马、枣泥寿桃、五字饼等10余个品种,定为亚运村专供食品,每天专车送货,颇受体育健儿和亚洲穆斯林宾客的青睐。
大顺斋在北京设有30多处糕点专柜,部分产品还销往外埠。生产品种已达165种,传统风味产品有15种。其中糖火烧、枣泥酥皮、核桃薄脆、枣泥自来红、枣泥油酥等5个品种,被评为市级优质产品。现今大顺斋人正朝着经营者所提出的“练内功、开市场、再创企业辉煌”目标奋力拼搏,企业的腾飞指日可待,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