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
刘伶不比渴相如,豪饮惟求酒满壶。
去去且寻谋一醉,城西道有柳泉居。
这是旧时北京的一首题为《柳泉居》的竹枝词。柳泉居是一家明代就有的真正北京风味酒馆,初时地址在今护国寺西口路东,由院内的一株大柳树和一口甜水井而得名,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在北京的饮食行业中,是一家“超级老店”。
《旧京琐记》中,关于柳泉居有这样的记载:夏仁虎,字蔚如,号枝巢子,祖籍南京,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来京做官即迁居北京。清朝末年,他曾在刑部、邮传部、农工商部任职。民国初年,曾在国务院、财政部任职。由于他久居京师,又活动于政界,有广泛的社会阅历,所以对当时京城的掌故旧闻、风土习俗、城厢市肆等都比较了解。夏在该书“发凡”中说,“所记断自清同光以来,其非见闻所及者,有昔贤之纪录在,宁阙(缺)焉。若征引旧闻,不在此例。”该书的资料来源多取“琐闻逸事、里巷俳谈”,“向壁虚构,则非所取”。由于书中内容多为作者所见所闻,所以较为可信,给我们今天研究北京历史、掌故、风俗等提供了一些难得的资料。关于柳泉居准确的开业年代已无考,但数百年的历史已足以说明它的悠久。在北京的饮食行业之中,即便是著名的“老便宜坊”、“都一处”等,亦不如柳泉居“年长”。
从以上资料中,还知道柳泉居初时是一家酒馆。黄酒以浙江绍兴和山东的出品最好,即所谓“绍兴黄,山东黄”,可老北京也能酿造黄酒却鲜为人知。旧时,柳泉居与“三合居”、“侧露居”号称北京“三居”,便是酿造京味黄酒的作坊,均系“前店后厂”。三合居开业于清光绪年间,地址在东华门,因当年是由三人合伙集资开办,故名“三合居”。仙露居也开业于清光绪年间,坐落在崇文门外茶食胡同路北,因喻其酒为“仙人”洒下的露水酿制而成,取名“仙露居”。此“三居”均以酿造京味黄酒而闻名。他们的黄酒酒质清亮透明,喝起来绵软舒适,酒度适宜,清香浓郁、醇和味甜,颇受饮者喜爱,清人还有诗句赞道“饮得京黄酒,醉后也清香。”还有“京城三居共同,清香醉神仙”的美句。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九月二十二日的北京《实报》有一篇题为《黄酒业日见衰微》的文章,副题为“三居仅存一柳泉,四大茂相继倒闭”。文中说:“黄酒产地以浙绍为佳,本市业此著名者,除柳泉、三合、仙露三居之外,尚有四大茂即和茂、勤茂、盛乾茂、同茂等是也。今之黄酒店出品,大半皆为本地造,求有三五十年陈绍花雕,谈何容易?三居仅有柳泉尚在勉强支持,四茂因东伙缠讼,早已相继倒闭。”
后来,柳泉居也渐渐改为专营北京风味菜肴的餐馆,而且店址也从原处迁至迤南路西,失去了“柳泉”的“风水宝地”。
另外,柳泉居与著名的北京作家老舍先生还在历史上有点“关系。”前面已谈到,初时该店位于护国寺西口路东,老舍先生幼时便住在与之仅隔一条护国寺街的小杨家胡同。老舍写《四世同堂》就曾以此为环境素材,当然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老舍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也曾以此处为背景,而且还提到了柳泉居以及附近的“天泰轩”、“兰英斋”等老字号。
柳泉居经营的菜以中档为主,选料广泛,精于刀工,讲究造型,烹饪手法以爆、炒、熘、烧、焖为擅长。特色菜有荷花燕菜、云片鲍鱼、果料鱼骨、金丝海蟹、火爆腰花等,尤其以拔丝菜最地道,拔丝莲子、苹果、鲜奶……金丝缕缕,喻“情谊绵绵”。该饭庄工艺面点独具特色,北京传统的系列豆沙包是该店名优食品,颇受顾客青睐。近年来,柳泉居饭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引进了新的菜肴,如炒鳝糊、油条八宝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