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消费警示
3上一版  下一版4
 
灭菌不彻底 别随便喝“生鲜奶”
大排档消费 吃出健康“五为先”
“迎客松”牌海带丝等9种不合格食品下架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7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食药监总局:
灭菌不彻底 别随便喝“生鲜奶”

 

提起“生鲜奶”,很多消费者的印象是新鲜、原生态、更多营养……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有关专家在2015年第11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中指出,直接饮用“生鲜奶”在营养方面并无特别之处,反而存在感染布鲁氏菌病等健康风险。

首先,“生鲜奶”在营养成分和人体健康功能等方面与预包装的纯奶并无差别。“生鲜奶”通常也叫生鲜乳,是未经杀菌、均质等工艺处理的原奶的俗称。目前市场上有少量“生鲜奶”以散装形式出售,消费者购买后一般煮沸饮用。而市售的盒装、袋装等预包装的纯奶,则是将“生鲜奶”经过冷却、原料奶检验、除杂、标准化、均质、杀菌(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灭菌)等工艺制成的,是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的产品。

由于未经过均质工艺处理,“生鲜奶”的乳脂肪球较大,煮沸后会发生聚集上浮,从而带来“粘稠”、“风味浓郁”的感官印象。不过,研究表明“生鲜奶”与经过巴氏杀菌的纯奶其实在营养及人体健康功能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其次,“生鲜奶”由于灭菌不彻底等存在安全隐患,消费者不宜直接饮用。引起“生鲜奶”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是来源于环境中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真菌等,以及源于动物体的布鲁氏杆菌、结核杆菌等人畜共患致病菌等。

因此,如“生鲜奶”杀菌不充分,很容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比如,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布鲁氏杆菌一般寄生在牛、羊、狗、猪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牲畜体内,人群通过接触受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或进食受污染的肉类、奶制品等而被感染。

“生鲜奶”没有经过任何消毒处理,而且产奶的奶牛是否健康、有没有检疫、运输过程中有没有被污染等信息尚难以做到完全追溯,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尤其是儿童、老人、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食用“生鲜奶”后被病原菌感染的风险更大。

最后,乳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鲜奶”有严格的法规和标准要求。在我国,乳品企业在收购“生鲜奶”时均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进行合格性检验,不合格的原奶是不允许进入生产环节的。天然优质的“生鲜奶”是指产自健康动物,整个生产过程按规范操作,最终检测结果为细菌数低、体细胞数低、乳成分正常、无抗生素残留、无沉淀物和异味、不掺水的自然乳。

为了保障“生鲜奶”的质量安全,我国及美国、欧盟等国家都制定了生鲜乳中微生物的限量标准。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GB19301-2010)中规定,生乳菌落总数不得超过2×106 CFU/g(mL)。

因此,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现制现售生鲜乳饮品的监管,防止不合格“生鲜奶”的销售,乳品加工企业应在“生鲜奶”收购过程中,加强对“生鲜奶”质量的检查力度,保证收购“生鲜奶”的质量安全。消费者则应提高认识,尽量不饮用未经杀菌的“生鲜奶”。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