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包子、粉条、油条、饼干、蛋糕……老百姓经常吃的这些食品看上去蓬松酥软、色泽诱人,谁能想到里面却潜藏着铝超标的风险。
今年7月初,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对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这是继去年实施“禁铝令”来,国家又一次对含铝添加剂进行重点规范整治。
由于无铝膨松剂的成本要比普通含铝膨松剂高出3~4倍,许多商家出于成本和利益考虑,导致“铝”禁不止。研究表明,铝摄入过量可影响神经和骨骼系统健康,而我国北方居民约有60%个体膳食铝摄入量超过国际标准。
多地频频曝出铝超标食品
自今年上半年以来,江苏、湖北、河北等多地食药监部门频频检出铝超标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馒头、花卷、包子、粉条等食品。
北京市食药监局上周通报,在京客隆超市苹果园店出售的2批次“弘润”老陈醋海蜇丝,铝超标50多倍,被责令全市下架。河北省食药监局也在今年6月初公布,抽检82家餐饮单位的145批次食品,有16批次都检出了不得添加的铝,涉及的生产单位包括张家口南海渔村餐饮有限公司、任丘市新世纪国际酒店有限公司等,主要是大家经常食用的馒头、花卷、包子等面食制品。
事实上,从2014年7月1日起,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五部门对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做出调整,这被外界称为“禁铝令”。馒头、发糕等面制品(油炸面制品、挂浆用的面糊、裹粉、煎炸粉除外)不得添加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也就是俗称的“明矾”,而膨化食品中也不再允许使用任何含铝食品添加剂。
但“禁铝令”实行一年,为何仍然管不住呢?生产成本是一个主要原因。比如发面用到的膨松剂,一种是含铝的普通膨松剂,一种是无铝膨松剂,但无铝膨松剂的成本要比普通膨松剂高数倍。
六成北方人的铝摄入量超标
鉴于铝摄入过量对健康的危害,201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将铝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修订为每周每公斤体重2mg。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4年对外发布《中国居民膳食铝暴露风险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居民膳食铝的平均摄入量为每周每公斤体重1.795mg,尚未超过PTWI,但高食物量消费人群的膳食铝摄入量却是PTWI的3.8倍。
就个体铝摄入量的分布而言,我国全人群中有32.5%的个体膳食铝摄入量超过PTWI,而北方居民由于饮食结构中面食摄入较多,有多达60.1%的个体膳食铝摄入量超过PTWI。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认为,如果严格执行我国现行食品中100mg/kg的铝残留限量标准,我国全人群膳食铝的平均摄入量将由现在的每周每公斤体重1.795mg下降至0.796mg,下降比例达55.6%;全人群平均摄入量超过PTWI的个体比例也将由32.5%下降至9.8%。
哪些食品最容易铝超标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铝暴露风险评估》中提到,面粉及面制品是我国膳食铝的主要来源。
在所监测的各类食物中,面粉对全人群膳食铝摄入的贡献率最高(44%),其他依次为馒头(24%)、油条(10%)和面条(7%)。而7-10岁(男女29%)和11-14岁儿童(男21%,女23%)膳食铝摄入的主要来源是膨化食品。
据介绍,面粉、油条、馒头、面条、粉条、油饼、面包、海蜇、麻花、炸糕以及其他面制品(包括饼干、糕点、月饼、面制小吃)等,是含铝添加剂的主要应用领域。
上海添加剂协会秘书长吉鹤立曾对媒体表示,国家标准更改能更好地控制铝的显性来源,但是“隐形的铝无处不在,很难控制”。在他看来,标准只针对有资质的企业,而铝超标最严重的食品都出现在街边摊点和小作坊。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