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思锐
客观上,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劣质食品生产、经营点存在“面大点散”的问题,给基层执法制造了不便,加之基层执法力量较为薄弱,使得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难度较大。再者,农村消费者普遍对劣质食品防范意识较弱、鉴别能力较差,对劣质食品的“廉价”诱惑也缺乏足够的免疫力。此外,由于城市对食品安全问题愈加重视,监管也愈加严格,一些劣质食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逃避监管,纷纷转移到农村地区,使得原本就“漏风又漏雨”的农村食品安全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虽然规范农村食品市场存在这些客观上的不利因素,但这也不足以让农村成为劣质食品的法外之地。农村成为劣质食品“重灾区”,主要原因还是食品安全监管的缺位,执法力度较弱。正是因为监管上存在薄弱地带,才让劣质食品有机可乘,在拓展农村食品市场上如入无人之境。违法成本极低、收益明显,农村食品市场自然成为劣质食品扎堆的“重灾区”。
要让农村食品市场的劣质食品无处遁形,就需要监管部门在生产、流通、销售、消费各个环节强化执法,加强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手段,并严格追究监管失察渎职的责任;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强化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只有这样,农村食品安全才不会留有死角。